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诗经》有关的简帛古籍在楚地大量出现,这些出土《诗》学文献或在荀子时代稍前,或与之同时,或稍后,为我们研究荀子与《诗》的关系又增添了文献上的依据。出土文献和《荀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逸诗,这说明荀子所依据的《诗经》版本与今传《毛诗》的不同,而对《诗经》之外的逸诗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似是当时学者的共同兴趣。荀子从"性"、"情"出发,强调《诗经》的道德功能和政治作用,事实上把《诗经》推向了经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荀子》之于《诗经》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呈现了从孔子、孟子到汉儒的继往开来:通过对孔子"删诗"和论《诗》的回归,对孟子说《诗》方法的承继,对《诗经》中思想政治教化价值的定向选择,借以达到其以《诗》"证礼""隆礼"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结合战国简文,对荀子之诗教观作较具体而详细之论述,俾能更客观且全面地理解荀子诗教观之内容,对荀子诗教观影响《诗序》及《文心雕龙》以建立文学理论之部分进行论述,以明其对后代诗经学研究及建构传统文论之价值。  相似文献   

4.
《荀子.大略篇》和刘安《离骚传》撇开诗乐之隆的《大雅》《周颂,》而独将《国风》《小雅》并列标举,正面肯定其中的“好色”与“怨”等带有强烈个体感性色彩的本能情感和社会情感,把《诗经》带入了情感艺术的评论视野,突出和张扬其文学性的情感审美特征,在《诗经》文学阐释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荀子》中否定副词的数量较甲骨文否定副词的数量已有所增加。《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否定副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般否定,包括"不""弗";(2)祈使否定,包括"勿""毋(无)";(3)已然否定,"未";(4)存在否定,包括"无""靡";(5)判断否定,"非"(也写作"匪",书中此类例子都引自《诗经》);(6)"莫",多表一般否定,由于其颇受争议,所以单独分析。通过对《荀子》中的否定副词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描述否定副词在战国末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积靡"见于《荀子·儒效》篇,旧注训"靡"为"顺",释为"顺其积习"。从原文语境以及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对"积"、"顺"二词的使用来看,旧注不可从。"靡"当训为"累","积靡"即"积累",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桑落之下"见于《荀子·宥坐》篇,注家众说纷纭。"桑落"的语源当是《诗经·卫风·氓》所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指困窘的处境,"桑落之下"即困境之下。  相似文献   

7.
对先秦文献的断代研究,向来是研究先秦政治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津梁。为研究先秦连词“而”的历时语法变化,我们对《周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七部先秦传世文献作了断代研究。除了对各文献历来的断代研究状况作了追溯以外,还对当前断代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早在《毛诗序》的“六义”之说以前,荀子就有以赋名篇的作品问世。因此,荀子的赋其名称的命义不是取义于《诗经》的“六义”。从赋体的起源来说,“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赋者,古诗之流也”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荀子以赋名篇,取义于“不歌而诵”的含义,以与诗三百的入乐歌唱相区别。由于汉初贾谊作骚体诗却以赋名篇,造成汉代以后辞赋的混淆。  相似文献   

9.
对先秦文献的断代研究,向来是研究先秦政治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津梁.为研究先秦连词"而"的历时语法变化,我们对《周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七部先秦传世文献作了断代研究.除了对各文献历来的断代研究状况作了追溯以外,还对当前断代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简论春秋赋诗言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是周人运用《诗经》的时代,周人不仅将《诗经》用在典礼、讽谏、赋诗、言语上;至孔子教诗时,还强调用诗修养道德,增长学识,提高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至孟子、荀子说诗时,则注重用诗为论据,论证儒家义理。其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恐怕就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了。当时无论是朝会宴享,还是说事论理,人们都赋诗言志。赋诗言志成  相似文献   

11.
《韩诗外传》是汉代今文《诗》学流传至今较为完整的文献。在今文《诗》学均已亡逸残缺的情况下,它成为汉代《诗经》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汉代经学研究、文学研究,乃至汉代思想研究的不可忽视的文献资料。该文在《韩诗外传》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现存《韩诗外传》的卷数问题,并分析了《韩诗外传》对荀子、孟子关于“学”、“人性”等观点的批评与继承。  相似文献   

12.
一句话书评     
《诗经》—先民的歌唱。《左传》—诸侯争盟记。《山海经》—神话的故乡。《史记》—厉史的长城。《庄子》—哲学的天籁。《荀子》—人性的批评。《老子》—生命的大智慧。《战国策》—隽永的说辞。《三国演义》—龙争虎斗。《聊斋志异》—瓜栅下的怪谈。《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一句话书评@陈昌火$福建漳浦浯江中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唐代魏徵等人奉敕编写《群书治要》一书,原书共五十卷,其中卷三十八载有《荀子》之文。从校勘学的角度对金泽本《群书治要》所引《荀子》进行分析,运用对校、他校、本校的方法,以金泽本《群书治要》所引《荀子》对今本《荀子》和天明本《群书治要》所引《荀子》进行校勘,提出校释意见八条,希望有益于《荀子》之后的校勘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俗资料的记录启始于先秦时期 ,许多古籍中都记录下了大量的民俗资料 ,其中较重要的有《易经》、《山海经》、《穆天子传》、《诗经》等。诸子百家从各自的政治观点出发 ,对民俗也多有言说 ,孔子、荀子、老庄等的民俗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对“民俗”一词的认识也是较早的 ,相关的词语有“风气”、“民俗”、“习俗”、“民风”等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区域化与学形成了一种难以分离的亲缘关系。例如现实主义学传统以流传于中原商殷的《诗经》为宗,浪漫主义学传统则以滥觞于江汉荆楚的《楚辞》为源;诸子散中的《老子》、《庄子》、《列子》表现出南方化的浪漫和空灵,而《论语》、《孟子》、《荀子》则表现出北方化的严谨和求实。根据《史记》记载:楚人祖先在周成王时就被分封在荆汉之域。  相似文献   

17.
从《诗经》与儒、释、道;《诗经》与政治文化;《诗经》与农耕文化;《诗经》与宗法文化;《诗经》与伦理文化;《诗经》与婚丧文化;《诗经》追求自由的倾向等七个方面阐释了"诗经文化"。《诗经》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与文化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8.
明清是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时期。《明史》《清史稿》是记载明清历史发展的大宗史料。《清史稿》出现荀子的次数比《明史》多14次,并且与荀子有关的内容在两史中的分布和关切也各不同。荀学对明清官方的影响处于边缘地位,明清时代对《荀子》的重视、荀子性恶论的评价、荀子传经的关注亦各不同。明清荀学经历了由抑荀到扬荀的发展演变,与两代的政治、学术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两史成书的背景,清代实学发展与荀学复兴基本没有影响《明史》对待荀子的态度,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史稿》对荀子的态度。十九世纪末以来的西学传入对《清史稿》记载和评价荀子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20.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