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各民族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活、繁衍,在各民族传统节日、宗教、婚俗丧葬等活动中广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文体兼并性、广泛的群众性、健身性及美学特征等特点,而这些特征,又使之与现代体育相互融合、互为发展,进而朝着旅游业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携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在各项活动项目中都蕴含着民族地区所特有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随着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当前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已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方式。虽然民族体育凝结着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但发展至今许多民族体育活动方式已逐渐被取缔与遗忘,因此,以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视角分析当代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对振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体育文化、弘扬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以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视角探究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当前民族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萍 《华章》2013,(32)
民族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各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强身健体的重要活动。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能够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培养高校学生对民族体育的认知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的传播。但是,民族体育在高校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实现民族体育更好的在各高校开展并深入发展,是高校需要完善和加强的。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包括汉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民族的社会生存空间,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传承、推广也必然会受到他族同胞的历史、政治、经济、生存环境、宗教、风俗、心理及文化差异而带来不同的隔障。要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平台来推陈宣传,包装展示民族体育传统的涵义、形成、变迁、传统与现代化、传统与创造性的价值特性。该文主要探讨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对少数民族形象传播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内容、风格独特,形式多样,有着极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竞技、娱乐、观赏等价值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在西部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就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利用、开发少数民族优秀体育资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活动、体现民族地区体育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来源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民族军事技能、体能训练以及民族尚武精神等方面的剖析,探讨民族军事活动农民族体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明民族军事活动是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来源,并借此显明了民族体育在民族个体的兴衰以及整个国家的存亡之中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根植于相应民族的文化背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本民族意识性。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将映射出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中华民族文化中,孔孟儒学是其主流,对民族行为影响深远,然而,独尊儒术的教育不足以发展民族体育,培养民族体育精神,必须在挖掘中国传统儒家内核的同时,融合各民族文化特质,并在协调传统与现实间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8.
体育是一种增进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参与者有意识地塑造和美化自身,并不断完善。艺术是人类所创造的至高无上的精神产品之一,它集美学、文学、音乐、舞蹈等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于一身,具有美不胜收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民族传统艺术反映着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体育与民族传统艺术相互交织、互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悬念之美、欣赏之美和精神之美。文章以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为视角,列举武术、音乐、绘画、戏曲等传统艺术因素在体育中的足迹和结合,以赛龙舟活动和那达慕大会为例,探析民族传统化体育特别是民俗传统体育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注意吸取国外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学校体育在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担当起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民族体育的系统传承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原地区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以青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民族体育产业的开发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型产业。青海地区民族体育项目特色明显、地域分布规律,活动呈节日性和时令性等特点,并与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民族体育产业今后发展: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民族体育发展模式的创新工作,保护好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将民族体育资源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特色和品牌。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激发人们自强不息,加强各民族团结和联系,培养民族精神,促进精神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丽水学院近年来从丰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创新民族体育人才培养,还在传播民族体育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必须要认识其重要性,选择适合该校和该地区实际情况的民族体育项目,加以适量地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杨福 《华章》2013,(18)
目的:通过对剑河水鼓舞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现状进行分析;方法:引入学校,将其传承,并把旅游文化和民族节日活动相结合;结论:这对当前弘扬民族体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韦金色 《广西教育》2023,(13):20-22+118
本文分析当下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现状,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教育集团桃源校区为例,介绍“双导向”下教师创编校本民族体育特色操及运动项目,科学设计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流程的经验,切实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率,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相似文献   

15.
李文 《考试周刊》2012,(33):104-105
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已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一大特色。通过各民族特有的节气,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还扩大了各民族体育项目的影响力,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市场经济,将会给广西的GDP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邓兴忠 《考试周刊》2012,(29):106-107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仡佬族是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仡佬族民族体育在中国民族体育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的起源受地域环境、图腾崇拜、祭祀活动及生产方式与战争演进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有关贵州仡佬族民族体育的研究进行综述,进行分类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对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调查,阐述民族体育开展现状,并就城市化对民族地区民族体育传承与开展带来的影响,做出进一步探讨,提出发展措施。研究认为:发挥学校在民族体育传承中的作用;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建立多层次的民族体育竞赛体系,通过多种途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8.
民族体育是健康、是娱乐、是教育、是民族精神.可见,人生不能没有体育活动.高职专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点,更是实践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价值的基础,它对形成和完善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德梅 《甘肃教育》2014,(18):118-118
正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边远乡、镇地区,现有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的要求,使得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日益增多。而西部民族众多,传统体育游戏和民族风情较多,这为体育游戏的开发提供了大量资源。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运用民族体育游戏,最大地发挥民族体育游戏的作用,让民族体育游戏成为师生的共同财富。一、民族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智能,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民族体育游戏是在民族节日活动、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20.
西北民族体育形成的社会基础及其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广袤的地域、多民族的分布、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代文明的引入等人文地理背景 ,奠定了西北民族体育形成的社会基础。其伏根深远、覆盖广阔的民族体育共同性与特定民族性 ,构建了西北民族体育的社会品格 ,展示了西北民族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与民族情结 ,表明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