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是农家的“十二分”小劳力 廖昌永出生在四川郫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已有三个女儿的父母终于盼来了一个“男丁”,父母的欣喜纯粹是因为在农村男孩是劳力,是工分,而工分是农民的命根子。工分越多,分的土地口粮越多。一般女孩只有八分,男孩则有十二分。于是,这位名震海内外的歌唱家,生下来时竟是被叫做“十二分”。  相似文献   

2.
“压岁书”     
母亲不识字 ,可她不愿子女走自己的老路 ,决心在家人中培养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她天天起早贪黑地苦挣工分 ,还种了点青菜、萝卜之类的蔬菜 ,挑到集市上换回一点钱 ,让姐姐们能够顺利地读上书。看着姐姐们坐在煤油灯下做作业 ,什么也看不懂的母亲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为孩子也为自己而笑。  可是好景不长 ,1980年 ,做代课教师的父亲不幸病故。我恰好在那一年开始上学读书。我还是个顽皮的男孩 ,除了学习差之外 ,还常常会干一些莫名其妙的恶作剧。终于有一天 ,老师忍不住了 ,把我赶出课堂 ,并下了一道通牒令 :回去叫家长来。我怀着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3.
惩罚     
男孩趁父母不在家,偷拿5元钱出去买了个小水枪。回来的路上,男孩乐滋滋的,用水枪射狗打鸡。就在这时,母亲忽然出现在面前。  相似文献   

4.
男孩趁父母不在家,偷拿5元钱出去买了个小水枪。回来的路上,男孩乐滋滋的,用水枪射狗打鸡。就在这时,母亲忽然出现在面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狼口救子     
这是一位友人给我讲的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年我9岁,上小学三年级。初冬的一个周末下午放学后,我因玩耍而忘了时间,直到母亲找到了学校,把我和几个同学从草垛里揪出来,我才发现天色已晚。伴着月光,经过狼山时,我们碰上了狼。那是一只母狼和一只狼崽。母亲迅速拔出砍刀,高高举过了头  相似文献   

6.
拾粪换粮记     
1971年冬天,我刚满11岁。我家是个大家庭,那时,上有太奶奶和爷爷、奶奶,下有哥哥、我和两个年幼的妹妹。全家9口人,只有父亲和母亲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母亲是妇女劳力,只记半个工。每年秋天,我们家都因工分少,领不到吃一年的粮食。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 春节刚过,开学仅一个礼拜,小强的祖母一大清早就来到学校,向我哭诉:小强一连几天都彻夜不归,每晚在屋外稻草垛里睡觉。什么?大冬天睡草垛?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仔细询问,才知小强父母正闹离婚,父亲长期不回家,母亲也没有心思管他。正值寒假,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就拿了家里的钱去赌博。输光后他不敢回家,于是每天睡在草垛里。小强在家里感受不到一丝温暖,我能否带给他一些  相似文献   

8.
追忆慈母     
1990年9月25日凌晨,母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母亲走时没有留下一分钱,却为我们留下了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母亲出生在皖南山区一个贫困农家,从小吃尽苦头。我很小便随母亲下地干活,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拿到八个工分,报酬却不足一毛钱。  相似文献   

9.
马国川 《科技文萃》2005,(7):174-175
在5月2日长沙举行的全国文化经典教育交流会上,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表演了正、倒背诵<老子>81章的绝技,赢得在场学者教授们的掌声.据介绍,男孩8岁上学,现已学完小学课程,目前离校在家,由母亲辅导初中课程.另一则新闻是深圳一个5岁"神童"小女孩,一口气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 020位,而她下一步的目标是将此纪录刷新到4 000位以上.这位小女孩的父母正积极准备材料,向吉尼斯总部正式提出申请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0.
几位家长和王老师交谈。家长甲:有些孩子总不愿上幼儿园,不愿意学习,这是怎么回事?王老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各位看几段录像。王老师打开录像机。镜头一:胡同里,一个男孩在门口玩,邻居爷爷说:“丹丹,今天怎么没去幼儿园?”男孩:“我妈妈说,昨天我打针没哭,今天奖励我,可以在家玩一天。”镜头二:一位母亲正在往孩子嘴里喂菜,孩子显得很勉强。母亲:再吃一口,到了幼儿园可就吃不着这么香的菜了。镜头三:一个男孩子回家来,脸上划了一道口子。母亲:这是怎么回事?男孩:武钢抓的。母亲:他凭什么抓人!走,找你们老师…  相似文献   

11.
有个 10 岁的男孩,不小心把自家的一个花1 瓶打碎了。他的母亲走过来,不问青红皂白,将他一 顿猛揍。这个男孩长大后,干什么都畏首畏尾,没有什么大 出息。母亲晚年曾叹息:为什么人家养的孩子都有出息呢? 有个 10 岁的男孩,不小心把自家的一个花瓶打碎了。他的母亲走2过来,哈哈大笑,说只要我儿高兴,打碎一个小小的花瓶算得了什么呢?后来这个男孩养成了爱摔东西的毛病,特别是爱摔镶了金边的碗。长大后,他把万贯家业彻底败光,他就是民间传说中沈万山的儿子。 有个10 岁的男孩,不小心把自家的一个花瓶打碎了。他的母亲走过来…  相似文献   

12.
爱心洒春蕾     
什么叫“春蕾计划”曾经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一个男孩只是培养了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孩则关系到整个民族。”因为女孩子是未来的母亲,一个母亲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文明与否,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  相似文献   

13.
一个明朗无云的夜晚,四周一片漆黑寂静。一位从山坡上一间农舍中走出来的妇女,正慌里慌张地寻找着什么。突然,门前的大树上跳下一个10多岁的男孩,是贪玩,还是淘气?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授予这个从乡村成长起来的男孩。  相似文献   

14.
看到青春期的男孩长得高高大大,有谁会相信男孩是一个“弱势群体”?但父母们若是对男孩只关心其学习成绩,而对他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或过度庇护,或是男孩的生活环境比较压抑,都可能在青春期出现成长中的各种障碍,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较难矫治。壮壮是初一学生,看他的外表,个头虽高,却细胳膊细腿一点也不强壮;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总是低着个头,不喜欢与人目光交流,沉默寡言。母亲带壮壮来进行心理咨询,主要因为他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同学交往;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做事动作慢,有些强迫性行为。例如,在家时经常无故吐…  相似文献   

15.
母亲不识字,可她不愿子女走自己的老路,决心在家人中培养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她天天起早贪黑地苦挣工分,还种了点青菜、萝卜之类,挑到集市上换回一点钱,让姐姐们能够顺利地读上书。看着姐姐们坐在煤油灯下做作业,什么也看不懂的母亲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为孩子也为自己而笑。可是好景不长,1980年,做代课教师的父亲不幸病故。我恰好在那一年开始上学读书。我是个顽皮的男孩子,除了学习差之外,还常常会干一些莫名其妙的恶作剧。终于有一天,老师忍不住了,把我赶出课堂,并下了一道通牒:回去叫家长来。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回家…  相似文献   

16.
On a Bus     
好奇怪,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家是5岁, 而在公共汽车上却只有3岁。  相似文献   

17.
童年时候,父亲体弱多病,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劳动挣工分,我们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而几个舅舅正值壮年,所以外婆家的生活就好过得多。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吃上一顿饱饭,每隔一段时间,母亲便会在黄昏时生产队收工后,轮流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到几公里外的外婆家去混饭吃。去外婆家的大路上,有片宽阔  相似文献   

18.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许多细节已不甚清晰,但有些感动我终生难忘。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刚刚经历了母亲病故的重创,跟着父亲在北京靠卖晚报谋生。有一天,男孩突然病倒,在家坚持了整整一个月,实在扛不住了,才被父亲送到医院。入院时,父亲身上仅有200元钱。这是他们父子进报纸的钱,是谋生的最后一点儿本钱。  相似文献   

19.
小路     
遥远僻静的小山村里降生了一个男孩。男孩的母亲给他取了个名字 ,叫“安”。那是因为男孩的父亲常年在外面做工 ,一年仅能回一两次家。母亲希望丈夫能够事事顺利 ,平平安安 ,也希望安能够健康、安宁。转眼间 ,安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 ,母亲便给安报了名。学校设在离村不远的镇上 ,安每天上学要走一段小路。路的两旁种的是杨树 ,树边有村里人为了灌溉而挖的水渠 ,流过的渠水里偶尔会游着一两条小鱼。安独自去上学 ,母亲总是放心不下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 ,母亲就起来为安准备早饭。饭后 ,母亲便拉着安高高兴兴去上学。从此 ,在这段小路上便多了安…  相似文献   

20.
<正>有一个黑人男孩,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单亲家庭。父亲早年离他而去,只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个只会打零工的女人,每个月只能拿到不足30美元的工钱。但是,尽管这样,母亲还是把他送到了学校。由于贫穷,男孩几乎是整个学校救济的对象。但是,他没有让人看笑话,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尽管成绩这么好,他也丝毫没有骄傲自满,因为他深深地领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