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文章针对工程类专业特点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特征,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设计了初导期、成长期、稳定期、进阶期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对每一阶段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环节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系统构建了不同需求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程体系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制订的核心和落脚点。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双重背景下,首先分析了需求侧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更新了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从调整学分比例、梳理核心及特色课程、新增智能交通选修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建议,最后提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改进措施。希望研究结论可为相关专业下阶段制订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嵌入式工程师在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嵌入式工程师的能力结构可以划分为硬件能力、软件能力、调试能力和学习能力,采用一个以工程实践项目为主线的、串联本科相关课程学习的集成化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嵌入式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4.
近年,我校针对卓越法治人才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应用型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充分利用我校优势专业资源;课程体系改革应该重视学业导师制,指导学生课程和学业规划;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优化法学实务课程和法学实践课程结构等。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过程中存在实践不足、工程体验少等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为主体、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新工科"要求,以冶金工程专业为例,探索突出工程能力为导向优化"冶金工程类"的课程体系、抓住"理论+实践"两个基本点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上课程教学体系、增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视野等举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冶金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福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基于课程改革实践,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强化良好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工程实践素质的强化。通过夯实机械技术领域上课程体系的科学基础,确立机械工程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与素养结构,借助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提高机械工程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工程实践素质培养以实现培育具有从事机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不仅具有深刻的传承内涵,而且是新时期产业变革的时代呼唤,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融入课程筛选、课程结构和课程整合等重点环节。新时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要以“工程能力”为价值导向,从“能”匠和“巧”匠两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塑造具有“精益求精”精神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未来工程人才的新思维和新方式。新工科愿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各种现实难题。本文以台州广播大学为例,围绕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从机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协同改革的对策,为构建新工科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提供样本。  相似文献   

9.
面向新工科建设,培养未来工程需求的人才,工程训练中心应促进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协同发展。本文指出工程训练中心应加强对"教学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兴衰、服务决定地位"的认识,构建工程认知、工程训练、工程探究3个层次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围绕更新教学内容、升级实践设施、改革教学方法、健全教学团队等方面加强质量建设,并以建设一处创客空间、一套创意实现服务、一门双创课程、一本制造技术培训证书、一个工程实践创新活动数据库为内容,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创新型、开放性、现代化的工程训练示范中心,构建一流教学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0.
工程思维和设计思维是新工科建设活动中的基本思维.通过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等新工科建设活动中设计特征分析,提出在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重视工程思维和设计思维的融合,即"工程设计思维",体现新工科课程体系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新工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习者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日新月异的技术与产业革新,国际工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教育范式转型、原有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方面,分析了新工业革命对国际工程教育的影响;从注重工程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和通识化教育四方面,总结了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最后,从专业整合、课程构建、学习模式变革、师资队伍配置、教育质量评价和保证、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和国际合作七方面,探讨了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对相关专业进行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交通运输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应该抓住机遇,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城市轨道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贡献力量。结合城市轨道工程专业特点,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考核及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轨道工程专业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工程人才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立足制造业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举措,系统阐述了借助实践思政协同、企业社会协同、教学科研协同提升专业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路径,提出通过强化课程思政、细化产教融合、深化实践教学实现新工科专业人才"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工程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创新人才培养大纲,作为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和依据。分析了课程体系框架构建时应考虑的原则,通过培养目标与课程交互分析、课程体系交互分析、课程考核成绩相关性分析,给出了相应的量化指标,为创新型工程人才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制定了可操作和可衡量的标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理念对高校工科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学习预防、调查及处理事故的工科课程,其对所有工程领域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工科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性。本研究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针对该课程在高校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为高校培养新时期高质量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刘春 《教育评论》2014,(4):31-33
文章借鉴发达国家工程教育经验,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学制贯通等方面,提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思路,认为我国工程教育要深化改革,应该:以生为本,创新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整合融通,强本固基,设置三角网状课程体系;确定目标,注重过程,构建多管齐下的质量保障体系;上下衔接,左右通联,构建融通式全面工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导论课程在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针对该课程原有的教学问题,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塑,提出了以“一科切入、多元融合”和“一核、三层、四翼”为核心的创新课程体系,旨在促进多学科交叉、多课程融合,为交通工程专业结构化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电子专业岗位分析和培养目标,选择学习载体--典型电子产品,剖析载体,以载体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基于电子产品整个周期的学习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注重课程项目之间的关联,通过产品的实践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使学生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大工程观”以回归工程实践;宽口径;整合化;国际化;注重培养人文价值和工程道德,日渐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要适应这一教育思想,必须对《药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通过构建与“大工程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新工科建设的积极推动下,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培养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工程训练中心通过资源整合,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分级课程体系,建立智能制造课程教学资源项目库。以KAPI为导向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同时,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智能制造实践共享机制,大大地提高了智能制造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