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都应当是“真”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社会转型以及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发展都要求教育学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学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做纯粹的概念研究;漠视实践问题,缺乏实践意识;用外来的理论去诠释中国实践;用既定的理论程式去说明、“规范”实践。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教育学理论发展历史的原因,也有教育学研究者成长经历及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原因。教育学研究要走出困境,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即关注实践、参与实践、批判实践、改进实践。  相似文献   

3.
教育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对象,但并不是所有教育中的问题都是教育的真问题。一个好问题的提出,不仅需要满足符合当今教育研究发现的潮流,也要以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支撑为立足点,同时,教育研究者作为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主体,在对教育问题的判断和提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问题的提出也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不仅需要研究者有提问题的意识,还需要研究者个体动机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把理论的“彻底性”作为理论产生战斗力的前提。“彻底的”教育理论对研究者的价值选择、方法论与实践取向提出了要求。价值性要求研究者采取人民性的研究立场与公共性的价值取向:方法论要求研究者摈弃“科学主义”,坚持人文主义式的研究范式;实践性要求从国外教育理论的包围圈中突围,建构属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群,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研究必须思考实践如何上升为理论,以及理论如何指引实践的问题.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或更广义地说是教师的成长,正是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教师自身发展更多地关注教学实践如何上升到理论,从而指引自身今后的教学实践;教师在职教育则更多关注理论如何向实践转移,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问题的选择既要考虑问题的来源和动态发展,也要考虑研究者主体性。因此,教育研究问题选择应遵循基础原则、求新适时原则以及适己原则。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域可用"灵活、多样、开放、优质、终身、个性化"等关键词来概括,问题域的落地和聚焦需要研究者在多样化信息源中把握社会转型与技术变迁这两个关键点。多样化信息源包括普适性信息源(政策文件、中外文文献著作、微信等网络发布与交互平台)、导航性信息源(课题指南、期刊选题重点等)以及广泛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本的分析,可以明晓如何从信息源中探寻社会发展与技术变迁并进而析出具体问题。析出的问题需要与研究者主体性相互联通,最恰当的研究问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研究者自身来说都是真问题。在不断互通的过程中,真研究问题方能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研究中的“研究问题”——兼与吴康宁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中的“真”问题的标准,只有当体现出客观性和辩证性时才具有完备性。该标准应为综合性标准———辩证的客观性标准,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所构成: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或将会存在的问题;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第三,辩证性。即所说的问题经得起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进行历史的、系统的考察。“研究问题”与研究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应该不断地营造和培育优化的教育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8.
问题意识对于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为养成问题意识,一方面要求教育研究者从自身出发,摒弃“体系本位“意识与过强的功利意识;另一方面要求国家、社会为教育研究创设一种更为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9.
叙事研究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教育研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轨、片面追求客观化和精确化的弊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角色。“叙事研究”是教师以叙述自己的教学经验事实的方式走进教育行动研究,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行动研究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研究并以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从而成为“实践联结理论”的中介。作为一个较完备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行动研究具有系统性。这一特征要求在开展行动研究中更具全局观,对研究中各因素和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以实现行动研究的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11.
行动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而兴起、衰落和复兴,为了行动研究的长盛不衰,为了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桥梁”,还是“中间地带”;是“单主体”,还是“双主体”;是“求善”,还是“求真”。  相似文献   

12.
确立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教育问题的确立主要有两个问题域:一是教育者或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的体认,二是教育者或研究者对教育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在确立教育问题后需要把问题上升为课题的高度,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研究视角,最后经过研究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安珊珊 《成才之路》2023,(11):57-60
教育智库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育智库研究者的专业能力是教育智库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助力教育改革发展,文章结合落实“双减”工作的思考,提出新型教育智库研究者需从四个方面下功夫。需要练就好“脚力”,深入实践,发挥好推动引领者及“穿针引线”者作用;练就好“眼力”,善于抓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注重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更新;练就好“脑力”,有深厚理论基础与多元学科背景,有广阔的研究视野,尽可能地丰富阅历,形成智库特色理论与分析框架;练就好“笔力”,根据服务对象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用政策、学术、大众与网络四种语言。  相似文献   

14.
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假、大、空”等不良现象,实效欠佳。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了真正尊重教师的优势,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笔者倡导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没有大课题,但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可以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但应该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根据调研,笔者认为教师对如何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以及怎样进行小课题研究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使得“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行动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技术取向时期、实践取向时期和批判取向时期。我国当代中小学变革,需要在辨明自己“研究问题”的层次、特点和性质之后,寻找研究对象与不同取向的“行动研究”之间的适切关系。中小学教师运用不同取向的行动研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育实践,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甚至谋求自身的解放,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师参与教育行动研究,并与专业研究者合作构建“基于对话”的研究共同体,是教师逐步形成研究意识、发展和提高实践研究能力的可靠路径。小组研讨制度是研究共同体的运作方式,“基于问题的探索过程”和“开放性的经验分享”是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多向互动、智慧共享的“对话”是共同体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者都认为,教育研究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改善教育实践。然而,教育研究却很少真正地改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教育研究和学校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口。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教育研究及其应用看作是互相促进的,并着眼于建立一种能够让理论  相似文献   

19.
英国“贴近实践教育研究倡议”是以提升研究质量为目标导向,推动教育研究者与从业者开展合作研究和反思性实践的一项创新举措。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思辨的“贴近实践”概念历经演变,在英国科研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援引循证学与解释学的理论思潮,形成了对教育科学研究现实问题的独特观照。在具体推进中,该倡议选择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知识生产模式、科研质量标准、反思性行动等议题,对英国教育研究形态进行全景式扫描,并提炼出质量提升要素。尽管该倡议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出现了成本、专业、沟通等诸多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打造知识共建的“第三空间”,促进循证研究与反思性实践的渗透耦合,实现规律性实践向规范性实践的跨越迈进是该倡议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基础教育领域里,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实践者。各级教研人员和师范院校中从事教育学教学及研究的教师是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可产生案例,案例经分析、提炼可形成经验,经验经抽象、系统化可形成理论。教育研究是沟通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中介、桥梁。教育研究走向实践的途径可有“校志”和“教师随笔批注”。教育研究者走向实践。应有三点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