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在一起,大体经历三大浪潮.中国在西方殖民帝国坚船利炮和商品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卷入全球化中,开始了现代化的艰难探索.直到全球化第三个浪潮,中国才真正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之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应善于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其中、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市场体系,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道路上,传统与现代化是他们思考的主题之一.它衍变出"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和"中西综合论"三种理论形态.三种理论形态各有千秋,褒贬不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实质乃是中西新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之矛盾,才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早年曾接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接受过深刻的近代西方教育,他一生抱着爱国、救国、治国的强烈思想愿望,力图效法西方国家,能在中国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并努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与素养,大力发展经济与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指出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一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问题 ,自 1 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多少志士仁人在西方资本主义挟其坚船利炮长驱直入中国 ,把中国变为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 ,就奋起救亡图存 ,要振兴中华 ,提出实行工业化、现代化 ,以便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 ,变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① 但是 ,他们的梦想都未能实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反帝、反封建 ,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为己任。在使…  相似文献   

5.
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刘同德孙中山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抱有强烈的信念和宏伟的理想,他深信中国在进步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基础上,实行开放主义,学习和利用西方一切先进的、有用的东西,就能够很快地变贫弱为富强,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的国家。一、实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6.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之后,便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要维护民族的独立,振兴国家并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而要实现国家的富强,首先必须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以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科技人才。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深信不疑,同样认为,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中,教育不仅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劳动就业也有促进作用,特别是  相似文献   

7.
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完成后,现代文明与现代性分裂同时并存,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警示。中国现代化兼具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双重任务,这就需要审视和反思传统现代化中的市场理性与文化非理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市场理性的现代转向,建构生态-经济理性,寻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于国家层面的这四个范畴,内涵明确而富有针对性。富强即民富国强,"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一定要认识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富强不是简单地指经济增长特别是GDP的数量增长,而是指经济发展以及状态结果。在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单纯经济的数量增长不仅不会自动带来诸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国家主权的独立和统一,树立起一个享有崇高权威的中央政府,一套高效率的体制,是中国现代化必备的重要前提。1949年革命成功之前,由于西方列强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无能,这一前提条件始终无法具备。事实表明,通过革命,建立独立、统一、自由的新中国,是通往中国现代化富强道路的必然选择,任何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的本意和中国人理解的“现代化”内涵来看 ,用“现代化”概括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不尽恰当 :第一 ,中国近代只是“现代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 ,“现代化”不能明确表达中国近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主题 ;第二 ,“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对于中国近代而言 ,它包括了民族独立、社会民主、人民解放等内涵 ,将其与独立、民主等概念并列使用不符合逻辑 ;第三 ,资本主义化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 ,这是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 ,这也是中国现代化在近代史上的特定内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明显地存在着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建设诸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作为西部区域经济建设者而言,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进入实质性实践阶段,应更加注意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有西部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战后几十年间 ,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从一片废墟到如日中天再到低迷不振的发展历程 ,大起大落中蕴涵着许多必然和偶然 ,过去的成功经验恰恰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障碍。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重视教育更要重视体制创新 ;正确发挥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与时俱进 ,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不断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 ;保持政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代化应建立在自我创新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从我国的未来发展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三农“问题是和谐社会视野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与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经济利润创造与社会价值创新“共栖共生”,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不是打压民营经济,其发展质量层次直接影响推进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基础、人民群众基础、人才队伍基础与慈善文化基础等,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远大计,也是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恒心。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通过打造勤劳致富、创新致富、效率致富、技术致富、创业致富、经营致富、投资致富等场景集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既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民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和澳大利亚经济、政治考量的双重视角,探讨澳大利亚政府发展援助(ODA)对我国1978年以来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澳关系的理解,促进相互间的进一步友好合作.澳大利亚是西方最早并长期坚持援华的国家之一,澳援为我国应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均产生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云同志在奠基创业阶段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陈云思想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运用,对于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如何有效地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繁荣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的切入点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可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和发展特色经济的措施实现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近年来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扬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两个经济区,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前景看,最终走势是促成西北和西南板块的融合.两经济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相似性,比较分析其必要性,提出政策建议:采取措施促进两个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促进两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发挥优势,促进两经济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发展越来越引起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如何促使民营经济在与社会的相互尊重中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西部开发是由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所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西部的落后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中国经济格局大变动的结果,开发西部一要靠国家大力支持,二要靠西部自身努力,并要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