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女记是如何走入战争,成为战地记的?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妇女解放的特殊性,中国的女记从抗日战争到现在这近七十年中也走出了一条“模仿、解放、觉醒、突破”的路线。  相似文献   

2.
在香港,过去一直以男人为主的新闻界就快成为女人的天下了.ATV的一位负责人说:“男记者正在被他们的女性同行所代替,这种势头已保持数年,至今没有减弱的迹象.”在TVB,女记者的数目巳经超过了男记者.报界更不例外.《晚报》新闻部的32名记者当中只有12名是男性.其它中文报纸几乎也都证实了女记者巳经占了统治地位.不过,两家英文日报,男记者仍略占多数.  相似文献   

3.
记者前面加个“女”,就给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温柔。当美国大兵压境,伊拉克战火即将燃起,各国记者纷纷撤离之时,一位中国女记者如同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进了硝烟中的巴格达,要把最真实的新闻画面传达给世界。中国为之震撼,世界为之震撼!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在前南斯拉夫烽火中、在阿富汗战场上,女记者天使般的身影使蓝天变得美丽。战地记者,不再是男人的专利。为追求正义,为追求新闻,女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女记者带给这个职业的又何止是靓丽、何止是温柔。她们让同行们:惊讶——震撼——敬佩!当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撑起新闻事业一片蓝天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听听这四位女记者的独白吧!  相似文献   

4.
记者前面加个“女”,就给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温柔。 当美国大兵压境,伊拉克战火即将燃起,各国记者纷纷撤离之时,一位中国女记者如同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进了硝烟中的巴格达,要把最真实的新闻画面传达给世界。中国为之震撼,世界为之震撼!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在前南斯拉夫烽火中、在阿富汗战场上,女记者天使般的身影使蓝天变得美丽。战地记者,不再是男人的专利。 为追求正义,为追求新闻,女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 女记者带给这个职业的又何止是靓丽、何止是温柔。她们让同行们:惊讶——震撼——敬佩! 当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撑起新闻事业一片蓝天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听听这四位女记者的独白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悄然流行。《深圳晚报》记者涂俏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先后四次深入到社会底层,抓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女记者‘前的”赚钱记》、法记者“反串”啤酒女郎》、《女记者“征婚”亲历记》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什么是隐性采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分为两种:一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妆扮成其他身份的人员进行采访。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  相似文献   

6.
“战争让女人走开。”这句充满着无限关怀与呵护,令军营男子汉无比自豪的格言,早巳被一代代巾帼女杰所打破,战争并未让女人走开!在充满着无限艰难与危险的军事新闻领域,中国妇女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和顽强不屈的毅力不遗余力地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透视女性名记者的性别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足球宝贝”李响,到“战地玫瑰”间丘露薇,到“非典英雄”柴静,提起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成功记者,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她们的性别。她们的女性身份使得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猜测、审视她们的成功。在男性话语霸权的大背景下,女记者的成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压力和历史的偏见。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活跃在新闻传播领域,这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女性的长期失语无疑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闻界恐怕是女性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而在有些新闻单位,在采访一线跑动的女记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女人似乎如鱼得水,她们从容自如,不让须眉,越来越显示出在这个行业中的优势。女记者的职业优势来自于她们的敏  相似文献   

9.
“女性与传播”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边缘”课题 ,然而却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凤凰卫视大批女记者参与伊拉克战争报道为引子 ,从女性报道者的长期失语、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异化、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三个阶段分析我国女性报道者的地位转变过程 ,以期能引起对女性报道者现实状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早成共识;并因此使记者在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望。而记者还有另外一面,则尚少提及———那就是:记者还堪称“无枪之将”。如果记者的这一面得以宣扬,既能加强记者自身的激励,又可进一步光大记者的形象。为“无枪之将”提供佐证的,莫过于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了,因为那里同时进行了一场“新闻战”。阿富汗战争,已经被称为“新型战争”、“反恐怖战争”、“第四代战争”、“灰色战争”、“不对称战争”、“不对等战争”……令世人目眩。而同时进行的“新闻战”,则也不乏激烈壮观,其样式不仅带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相似文献   

11.
让女人羡慕的身材,说话轻声细语,生怕吓着了别人。王芷荭———这位芳龄28岁的女记者,至今给人的感觉还是“长不大”。当她得知自己因报道非典荣获河南省直机关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还要戴上大红花登台领奖时,竟红着脸对好友说:“劳模?我手上没有茧子呀。”也许命中注定要做一名记者。6年前,王芷荭刚走出大学校门,适逢省会一家报社要招聘记者。她一直认为,新闻记者很神秘,也很刺激。当时的主考官问她想采访什么样的新闻,“灾难性的新闻事件。”小女子脱口而出的答案让主考官吓了一跳。也正是这句近似玩笑的回答,让王芷荭开始了记…  相似文献   

12.
卫之 《新闻记者》2006,(7):27-29
北京大学一位大四女生在五一游玩中不幸遇难,《华夏时报》一名年轻女记者假装是遇难者以前的同学,进入遇难者宿舍采访,直至走前也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第二天,报纸上的报道令几位室友同学感到受了“欺骗”,于是将这件事公布在北大的BBS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多数意见认为,《华夏时报》记者隐匿身份的采访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但也有意见认为,这恰恰是记者职业素质的表现,“表明她动了脑子”。那么,记者该不该动这样的脑子呢?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与传播”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边缘”课题,然而却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凤凰卫视大批女记者参与伊拉克战争报道为引子,从女性报道者的长期失语、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异化、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三个阶段分析我国女性报道者的地位转变过程,以期能引起对女性报道者现实状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就是中国驻外记者的出镜报道.突出的就是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央视不仅派出了驻外记者深入利比亚报道战事,而且还派出了女记者队伍.被派往班加西的记者王梦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发回战争前沿的报道.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的冯韵娴和我国其他4名记者在的黎波里被反政府武装围困在里克索斯酒店5天,仍然坚持在枪炮声中报道战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在伦敦骚乱和曼谷洪灾的报道中,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女记者在第一现场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2006,(5):48-48
《福建新闻界》2006年第1期发表马永凯的文章《“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文章指出,所谓记者的“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是指记者在采访时,会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不同人物对象,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来说会产生一种“地位心理”,记者要随着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进行对位变化浮动。这就是记者“身份对等浮动心理”。  相似文献   

16.
1937年,随着抗战开始,外国记者的对华报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抗日战争作为中国革命的又一高潮,此时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各国新闻工作者,其中既有长期从事中国报道的“中国通”,为战争所吸引的流动记者和业余记者,也有临时为各种报纸和通讯社服务的传教士和其他冒险家,还有一批学者、政治和军事活动家电加入了这支报道大军的行列,这使得此间在华记者的人数达到了近代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他们各不相同的经历及其报道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宝贵见证。  相似文献   

17.
高音子 《新闻世界》2012,(5):232-233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让更多的女性走进社会参与竞争,因此一些职业领域的成功女性受到了媒体广泛的关注。比如女总裁、女记者、女警察等等。但是媒体对她们的事迹进行报道时,过分强调其女性的性别身份,而非其职业能力。记者玛丽‘科尔文逝世后,媒体对她的报道则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06,(36):20-21
“让我们成为超男里的李宇春”。 当超女李宇春用她男性化的声音和着装.引来亿万“玉米”的关注时.许多男性中的阴柔面也同时被激发出来。现在。我们听见了上面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性记者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足球宝贝”李响,到“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到“非典英雄”柴静,提起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成功记者,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她们的性别。她们的女性身份使得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猜测、审视她们的成功。在男性话语霸权的大背景下,女记者的成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压力和历史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已经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就这样草草收兵,比起刚开始时的轰轰烈烈的媒体轰炸来讲,最后的结局是甚至没有谁去关注谁是赢家。但是这场战争至少成就了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连续二十几天的全方位、近乎现场的报道,让人们几乎忘却了这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杀戮,因为这些更像是记者们追逐的新闻游戏。虽然在最后的强权的屠杀中,记者不幸也成为报道的主角。在战争的硝烟即将散尽的时候,对一位有关战争的女记者的讨论却悄悄地升起了,这个女记者就是闾丘露薇。闾丘露薇冒着生命危险几度出入伊拉克,她那散乱的头发,灰色的脸庞和简练的话语,已经成为凤凰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