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岁时佛俗指岁时活动中的佛俗。岁时本是民间一年四季的常规性活动,带有浓厚的传统民俗色彩,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俗亦与我国的岁时活动相互交融,或佛教行我国的民俗,或佛俗演变为我国的岁时。本文首先介绍唐宋时期敦煌地区正月的岁时佛俗。  相似文献   

2.
岁时佛俗指岁时活动中的佛俗.岁时本是民间一年四季的常规性活动,带有浓厚的传统民俗色彩,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俗亦与我国的岁时活动相互交融,或佛教行我国的民俗,或佛俗演变为我国的岁时.本文介绍唐宋时期敦煌地区八月至十二月的岁时佛俗.  相似文献   

3.
萨满教是满族自先世以来信奉的原始宗教,是满族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满族岁时节俗中所融入的萨满教信仰观念的分析,揭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满族岁时节俗和萨满教有着深刻联系,进而说明萨满教对满族岁时节俗所产生的影响,充实有关萨满教与满族社会风俗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妈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妈祖信俗在旅游表述中出现了失真的现象,借助旅游真实性理论从搜集参照文本、维护妈祖信俗品牌、培养原味导游队伍三方面阐述妈祖信俗真实表述的利好作为,同时提出"二元"看待妈祖信俗真实以及"前——后台"开发妈祖民俗文化旅游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闽江学院学报》2014,(4):131-131
《福建岁时节俗谈》由闽江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麟斌教授编著,于2014年5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福建地区的岁时节日为主线,依节令顺序进行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依次是元日、立春、元宵节(附拗九节)、寒食节与清明节、上巳节、浴佛节、立夏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祭灶、除夕。该书以福建省志、各府府志及各市县地方志等史料为依据,通过追根溯源,全面细致地展现福建地区的岁时节俗文化,同时揭示岁时节俗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为福建地方岁时文化研究及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对于闽文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书仪》中制定家礼的原则是既以经典为本又从俗适用.首先,司马光从六经和其他经典中重新发掘礼仪精义,复兴儒家的礼乐精神.其次,司马光制礼始终秉承“以俗合礼”“以礼化俗”的原则,对于合乎民情、有利教化的民俗,采取与时俱进的吸纳态度,对民间恶俗及不利于家庭和谐和国家治理的民俗,采取坚决抵制和反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作为满族文化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反映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游艺娱乐、岁时节日、语言之俗、迷信禁忌、人生家庭礼仪之俗的民俗小说。以民族学理论为基点,梳理出《红楼梦》的共识观和历时观,科学地研究确定《红楼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规划《红楼梦》的研究内容,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以晋江砌田村村民在婚庆等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民俗事象为考察对象,着重从婚俗事象背后的象征、文化意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向读者展示富有闽南侨乡特色的婚俗文化,并关注村民在礼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况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 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2.民俗 亦称风俗,它包罗万象,如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祭祀、民间文艺及游艺竞技等。它涵盖人类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独特反映,是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民间文化现象。 3.民俗学 是研究民俗的人文学科。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提出“Folk lore”的概念,其原义是“人民的知识”或  相似文献   

10.
正若对传统岁时节俗追本溯源,大多都能归结为两个基本动因,即祈福和禳灾。古人应对外界事物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为趋利避害,在特定时日、借助巫术和宗教信仰以及各种仪式获得心理安慰,是最为现实的举动。而随着人们能力心智的变化提高,节俗渐渐被赋予更多的社会伦理意义,许多历史人物因之成为节日主角,端午节就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何梅琴 《天中学刊》1998,13(4):44-46
民俗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文章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索《聊斋志异》中的民俗内蕴,并借此挖掘出作者的创作基础及其动因,即借民俗以写伦理道德,借幻化鬼魂以写人间不平,在谐谑中嘲讽丑类……做戒愚俗,敦化薄俗,挽教世道。  相似文献   

12.
晚清诗人陈坤的《岭南杂事诗钞》有较多涉及潮州(今潮汕地区)的诗作,一诗一证,对地方民风民俗进行描述。因长期在潮州任职,谙熟潮州风土人情,他的诗歌创作多涉及地方岁时节俗、服饰习俗、民间信仰及地方陋风陋习等。客寓身份决定了他没法以本土情怀介入到地方书写中,但"先结构"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态度加上深厚的地方情感,让他能更敏锐地捕捉地方风物,相对真实地展现潮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其地方书写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与地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岱小品文在题材上以俗为美,注重节令民俗、人情世相、市井艺人的描写;在艺术上融俗于雅,吸收通俗白话之长,借鉴通俗文艺的一些表现手法。张岱在生活方式上的"入俗",思想意识上的"崇俗"以及创作观念上的"尚俗",是其小品文融俗于雅审美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萨满教对满族社会风俗习惯产生了甚是广泛的影响,综观满族的人生仪礼、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俗等风俗习惯,其中萨满教对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从衣俗、食俗、居俗、行俗四个方面来阐述萨满教对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有助于加深理解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方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词是民俗事象在方言词汇中的积淀,是民俗和方言长期演变发展的凝结体。不同地域的婚俗词,不仅能够反映各地婚俗的特点,更是彰显地域文化与民情心理的“民俗化石”。河东方言婚俗词即是其多种文化的综合显现。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一种具有结构性、完整性和自由性的文化符号系统。"民俗"中"民"的主体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们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俗"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文化模式,它们具有多样性和自由性。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民俗符号系统,它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使符号形式具有了意义,符号形式又引导和规范了人的生命存在样式。在民俗符号系统中,内蕴了人类生命的自由创造和形式表达,它们具有文化象征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作为元代的文学代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复仇观念,这些观念与民俗中的鬼神信仰和鬼灵崇拜、语言民俗中对誓言的重视、丧悼民俗中的鬼魂依凭等密切相关。受民俗传统的影响,元杂剧复仇观念体现出明显的俗文化性。  相似文献   

18.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9.
张霞 《天中学刊》1998,13(6):122-123
“俗”,在现代汉语的辞书中有多种诠释:“风俗”;“大众的,普遍流行的”;“庸俗”;“没有出家的人”,等等。本文所谈的“人俗之美’指的是歌曲所具有的特定的民俗以及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所产生的音乐美感。一、永恒的魅力──民俗之美‘民俗是一个十分博大的范畴,歌曲的民俗之美是指蕴涵着民族风格、民族气魄的歌曲在一定的民族听众中所产生的审美心理效应。生活是艺术之本原,而生活从来不可能超越民族而抽象地存在,它总是具体的、民族的生活。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居住环境、共同的经济关系等。不同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民俗信仰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神灵崇拜观念、风俗以及仪式,延续千年而传承至今,极具地方民俗文化内涵,并且在民间依然发挥着独特作用。作为开展民俗信仰活动的庙宇等神圣空间,其社会功能也随着俗信化的发展而不断重构。通过对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进行田野调查,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展现民俗信仰中宗教融合的形态,发掘所供奉神灵的灵力构建规律,探究神圣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分析三峡地区庙宇民俗文化内涵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