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稿酬”是个现代概念,它在我国古代的常见名称是“润笔”,也有简称“润毫”、“濡润”等的。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稿酬的内容也在改变,古今稿酬在概念、内容、范围上必然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古代的润笔除了包涵现代书籍稿酬这部分内容外,主要的还是统指为人作文作书画收受的钱物报酬。因此其范围似乎更广。但以书写创作这一特殊劳务形式换取一定钱物报酬的基本精神却是古今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润笔与稿酬     
润笔与稿酬路景云古无稿酬之说,而自《隋书·郑译传》始有“润笔”之称。据《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时,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内支令李德林受命写诏书,丞相高额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了。”言外之意是暗示郑译需花钱买墨了。郑译答云:“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  相似文献   

3.
编余随笔     
余从编十余载,深感此道之苦辛.编余常览杂书以调节.无“好学深思”之风,有“不求甚解”之乐.故年齿渐增,而学识依旧.有时自省,则引陶令为同道而自嘲.虽然,翻览之中自感兴味者亦随手作记,然多不成文.近日偶翻旧记,发现有关编辑工作者数则,现择出其三,稍作整理,录之以飨同好云.“润笔”与稿酬古无稿酬之说,而自《隋书·郑译传》始有“润笔”之称.据《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时,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内史令李德林受命写诏书,丞相高颎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子.”言外之意是暗示郑译需花钱买墨了.郑  相似文献   

4.
润笔是我国古代给做诗文书画等的文人的报酬,即今之稿费.论文向读者论述有关润笔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写书撰文等脑力劳动,和做工耕田等体力劳动一样,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今天称之为“稿费”或“稿酬”,古时有时称之为“润笔”。《隋书·郑译传》:“译因奉觞上寿。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润笔”一词。但作文付酬并不始于隋代。宋代王楙认为始于西汉,他在《野客丛书》卷十七中说:“观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此风西汉已然。”清初的顾炎武认为王楙的论证不  相似文献   

6.
文人写稿,是一种脑力劳动,给予一定的现金报酬,这就是稿费稿费在我国很早就有,称“润笔”近代开埠以来,为工商业服务的近代意义的报纸应运而生,上海自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一批中文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汇报》、《申报》、《沪报》、《诚报》等。其中,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申报》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但这些报纸当时是没有稿酬的。《申报》创办人英国人美查在1872年5月4日的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著作已萌动着古代著作权“署名权”的观念意识,经过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积累和发展,到隋代已开始向著作权“经济权利”观念嬗变.隋朝皇帝推行积极的文化政策,颁布了奖励民间献书的诏令,确定了求购图书的复制价格,维护了书籍作品占有者的经济权利,它是我国古代著作权涉及经济权利的历史标志.这种经济权利意识的萌动,促进了唐代文人学士稿酬意识的迸发,并对宋代版权保护意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据传,古今中外的稿费最高的人要数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了。只是当时不叫稿费,而称‘润笔’。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通篇总共六百三十三个字,稿费给黄金百斤,每个字平均得一点六两黄金,真可谓一字值千金了。除了司马相如外,得稿费较高老还有白居易、韩愈等人。白居易写的《墓志铭》得五六十万钱,韩愈写o《师&》仅稿费四下十万待。稿酬最高的古代文人  相似文献   

9.
唐伯虎和祝枝山都是明代的名人。唐伯虎的书画,祝枝山的书法,直到现在还经常为人称道。这两个人也都能诗善文,唐伯虎著有《六如居士集》,祝枝山著有《怀星堂集》,祝枝山编著的《兴宁县志》,稿本一直保持至今。当时,唐、祝两人都出卖文稿,收取稿酬。明人李诩撰著的《戒庵老人漫笔》卷一《文士润笔》条曾记载他们的一些情况: 唐伯虎在孙思和家有一“巨本”,记录自  相似文献   

10.
李玮 《兰台世界》2013,(10):82-83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知识窗     
稿费起源于隋朝。有一次,隋高祖叫手下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官员从旁戏说:“笔干了”。一位叫做郑泽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典出《隋书》)从此那些文人把文章卖给别人所得到的报酬,都叫作“润笔”。有些文人还在各种文体上  相似文献   

12.
《辞源》中解释“润笔”一词,以为始见于隋代。据说隋文帝要恢复老朋友郑译的沛国公爵位,命令内史令李德林即刻作诏书,在旁的高颎对郑译打趣说:“笔干。”郑译回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隋书·郑译传》) 润笔之名虽源于隋,而其实则早已有之。东汉末年,著名作家蔡邕为人撰写碑文时,就开始收受润笔了。众所周知,蔡邕擅长写作碑文,当世高士陈寔、郭泰之碑皆其所撰。对蔡邕在碑文写作上的贡献,《文心雕龙·诔碑》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寔字仲弓)、郭(泰字林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14.
近日收到某报“寄来稿酬币5元”,得知自己所写一篇约500字的言论在1个月之前被这家报纸刊用。不过,这“稿酬币”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汇单或现金,而是“请”我“持此单到本报财务室领款。”面对这5元“稿酬币”,我犹豫了:我所在地与这家报社相距20多公里,往返车票虽说也是5元,  相似文献   

15.
稿费琐谈     
古之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  相似文献   

16.
韩阳 《出版参考》2009,(13):23-23
韩阳(记者)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韩寒高调宣布正式启动杂志征稿,并开出了千字两千元的天价稿酬,以“稿酬为郭敬明稿酬30倍”的诱惑而吸引80后作者群,在短时间内就征集到了上万封稿件。  相似文献   

17.
古人著述与今不同,无参阅文献之便,无先进设备可用,更少稿酬润笔之利。但是,古人却为我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三更灯火,五更鸡,衣带渐宽人憔悴;古人对著述的执著和迷恋几乎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古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终生敬业的治学精神为今日学人树立了榜样。一、古人著述有着深沉强烈的责任感。古人并不把著书立说看作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载负着“正纪纲、弘道德”的历史使命,宋儒甚至把著述提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度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不姓钱     
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愈来愈多的东西改名换姓。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骚人墨客为人写篇东西,有时多多少少收到一点“润笔”,有时遇到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便只好自认倒霉。不过,这种现象倒是足以证明:文章不等于百货公司柜台上的商品,它是难以明码标价的,也毋须每次都用货币去把它买来。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全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于是文章一类东西也都纷纷投靠到百家姓中钱二爷的门下.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威尔柯克斯,她虽属女流之辈,争起钱来却是巾帼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了《青年记者》 2012年1月上刊登的《关于稿酬标准的调查》,颇有感触.我是个已届耄耋之年的农村土记者,这里想说几句关于“稿酬”和“记德”的浅识. 关于稿酬问题,自古至今,均有之.因为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劳动,一类是脑力劳动.后者并不比前者轻松舒适,论贡献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撰写一篇有分量的稿子,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20.
四、实行优稿优酬。我国期刊长期为低稿酬所困扰。近年来,不少期刊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冲破几十年一贯的低稿酬制,实行优稿优酬,按质论酬,以重金征集能产生“轰动效应”且导向正确的专稿、特稿。稿酬标准从千字30元提高到千字百元、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