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门旁两只石兽掉进河里,十多年后,和尚重修庙门,便向河中打捞那两只石兽,没找到,还以为石兽顺河流下去了,就驾着船顺流而下,寻找了十多里路,毫无踪迹。一个老水手认为:石兽该在上游去找,因为石兽沉重,水冲不动它,它的反冲力量,会使石兽迎水一面的泥沙因水的冲刷而形成陷坑,石兽便往上游方向倒下来。时间长了,石兽就迎水而上。和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客观事物既有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和常规属性,也有…  相似文献   

2.
智慧的星空     
智取石兽古时候,沧州城南有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只面对流水的石兽,说是用来“镇水”的.一年,突然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只石兽也给撞进河里去了.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山门修好,因缺少那对石兽总感到不好,于是他便派人下河去找.按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应顺流东下,可是,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没有踪影.  相似文献   

3.
石兽在哪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 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 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 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 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  相似文献   

4.
某年运河涨水,河北沧州城南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其山门禁不住洪水的冲刷,倒塌了,一对石狮子随之滚到河里去了.多年之后,寺僧们欲重修山门,要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开始,人们在山门附近的河水里打捞,没有找到.随后又出动了多只小船,沿河道下游地毯式搜索,找了十几里路远,也没能找到.接着,又在山门倒塌的河道附近向下挖掘,也无收获.这时,一位老船夫过来说道:"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应该往上游去找."不费片刻,果然在石狮沉没的上游方  相似文献   

5.
【原文】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一则中说:沧州南有座紧靠河边的庙,庙的山门坍塌入河,山门前的两尊石兽也沉到河底去了。十余年后,和尚们依了老河兵的指引,逆流而上,居然在离庙数里之外的河底找到了那两尊石兽。石兽何以能逆上数里?老河兵振振有词地说:“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上矣。”老河兵的见解独出机杼,初闻之,令人茅塞顿开,但仔细想来,  相似文献   

7.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的核心是创新.由于我们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觉得顺向思维自然、习惯、得心应手,致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常常不能尽情发挥.因而,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时地被疑难所困挠.如果你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话.不妨变换一下角度,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仔细考虑考虑,说不定智慧的火花会突然进发出来.纪昀的《阅微革堂笔记>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在河里,门旁两只石兽沉到河里去了.十多年后,和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打捞那两只石兽,没找到,还以为石兽顺河流下去了,便驾船找了十多里,毫无踪迹.有个学究认为:石头沉重,泥沙松散,石兽只会在原处越陷越深.一个者水手听了这  相似文献   

8.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个寺庙的石兽随山门的倒塌沉到河里,人们在原地及其下游都找不到它.一学者凭着一点书本知识认定石重沙轻,一定沉到泥沙中了.但一位老水手凭多年的经验及日常的观察推断石兽溯流而上了.事实证明了老水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名学者的错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能想当然地得出某个结论,否则往往会造成错误.人们客易把某些常见的现象错误地认为是普遍规律的反映,并在脑子里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想当然地得出看似合乎常规实则错误的结论.古代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想当然地得出了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的落体理论,比如石头就比羽毛下落得快.由于他是伟大思想家,而且这种理论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现象,因此其后近两干年里也没人质疑,直到伽  相似文献   

9.
扭曲     
马德 《八小时以外》2013,(3):120-120
到一地旅游,见一石头兽,做得青面獠牙。我笑了,觉得此兽不足惧。大凡狰狞显露在外的,锐气先丧了大半。再者,石头做就,心实而不藏奸险,无云波诡谲的狡诈与阴谋,城府四开,直视少碍,便凶残全无。果然,石兽被游人摸得溜光发亮,何曾被惧过?  相似文献   

10.
袁宏道《虎丘记》有一句描绘虎丘中秋游人的盛况:“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曩云泻。”备课时,发现第一个分句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从千人石上/至山门”.第二种是“从千人石/上至山门”。许多人是照第二种读的,我从网上下载来的范读也是这样停顿的。但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查  相似文献   

11.
<正>《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笔记小说,这则短文出自清代大学士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帮僧人寻找十余年前沉入河中的石兽的故事。故事中明确出现的人物形象,按照出场的顺序有三个: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僧人寻物想当然,不考虑事物的特性,认为石兽不在原地就在下游;讲学家则依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认为应在原地的泥沙之下,大肆嘲笑僧人"尔辈不能究物理";而老河  相似文献   

12.
《河中石兽》我认为是纪昀凭借自己的学识、才名编造的一个看似科学、实则荒谬的故事,戏弄了天下人!或许纪昀对此事就是“据理臆断”的。其理由如下:决定石兽在水中的位置的因素多而复杂,但关键在于:1、流水对石兽的冲击;2、石兽的性质;3、泥沙的性质;4、流水对泥沙的挟带。僧众沿河求之十多里未果,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只考虑了流水对石兽的冲击,是一种习惯思维。讲学家认为当求之于沙土中。他考虑了石性和沙性,但忽略了流水的冲击作用,看问题是片面的。老河兵既考虑了石性、沙性,也考虑了流水的冲击作用。但他主观臆断地认为流水冲击石上…  相似文献   

13.
细细品味过《河中石兽》,其中那探寻石兽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文中愚昧的僧人在水中寻找石兽一无所获,竟认为石兽如木片般已漂到下游;一位讲学家反驳了此观点,指出了石兽的“坚重”、沙石的“松浮”; 一旁的守河老兵,凭着多年的经验指出了石兽的所在——上游,并道出了其缘由。结果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文章最后,是精华所在:“天下之事,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注意研究怎样指导学生把一篇写得差的习作改好,这是应该的。可是对于那些好的习作,往往褒奖得多,批评得少。这样那些作文尖子就容易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到底怎样把一篇好的习作改得更严密、更生动些呢?下而谈谈胡怡同学《游归元寺》的修改经过。先请看原文:游归元寺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和表姐乘兴来到了座落在龟山西侧的归元禅寺。这里已是人群如织,络绎不绝。走进翠微公园大门,来到“山门”前,只见“山门”正  相似文献   

15.
《数据的分析》这部分知识体现的数学思想有: 一、统计思想 例1 从鱼塘打捞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2,1.7,1.8,1.3,1.4(单位:kg),估计这240尾草鱼的总质量大约是( )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小青 《小学科学》2011,(1):46-47
法医若琳早已习惯了这种干冷的天气,她一手裹紧外套.一手提着工具箱.低头钻进警车。几分钟前有群众报案:在河滨公园的湖中发现了一具尸体。若琳和同事赶到现场时.尸体已经被打捞出来。虽然天气很凉,但看热闹的人很多,到处是乱七八糟的脚印,现场被破坏得很严重。若琳轻轻叹了口气.看来现场是很难给她提供什么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了。  相似文献   

18.
开学不久,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课,内容是“十几减5、4、3、2的口算”。教师先复习“几加几得十几的口算练习,接着出示例题(1):“12-4=□”。提问学生:“谁能想出来12-4=?,你是怎样想的?”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4 8=12,所以12-4=8。”而另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10-4=6,所以12-4=8。”  相似文献   

19.
谎言面对面     
王老师与我共事十几年,在我眼里,他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对学生爱得真挚,对教育爱得真诚。可最近他对一位学生的处理方式,使我在旁观静思中突然发现,我们以教育与爱为出发点去教育学生,而爱却常使人盲目、迷失!  相似文献   

20.
《红领巾》2007,(7):13-13
龙门:指代大学等高等学府,如考上大学叫“登龙门”。 豪门、朱门:富豪人家。 权门:有权威有地位的人家。 寒门、柴门:贫穷人家。 山门:佛教寺庙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