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面向21世纪工科人才全面素质教育目标要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提高全面素质教育问题,50年代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原理,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始终坚持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在1985年《决定》中,把“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并明确指出,衡量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提高人才素质关乎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成为教育部门及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由于各个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对教育质量、目标的认识和实践多有偏颇,故而强调实施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我们把重视受教育者全…  相似文献   

2.
3.
张洪剑 《天中学刊》1999,14(4):79-80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面对全球信息、市场一体化的加强,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对世纪的教育,诸如美国提出注重培养富有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日本提出培养面向国际、面向对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法国提出“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俄罗斯则主张培穿专业面宽的专门人才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明确提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对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1989年在北京举行的“面向21世纪教…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知识经济逐渐兴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且还包括文化力,这种文化力,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凝聚力量,反映了它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而这一切,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是民族精神的较量,是整体素质尤其是青年一代整体素质的较量。本文拟就构建面向21世纪的现代素质教育体系的主要问题进行粗略的论述。一、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各…  相似文献   

5.
代其平 《贵州教育》2000,(3):16-16,2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求,是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需要。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以来,尤其是原国家教育委颁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我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  相似文献   

6.
目标体系一、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基础1坚持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一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  相似文献   

7.
回顾工科数学教育指导思想所经历的知识教育 ,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三个阶段。从数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性 ,特别是数学的应用广泛性出发 ,指出工科数学在素质教育 ,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对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数学建模等问题 ,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正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抓住机遇,加快培养各民族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民族地区历史的必然,也是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面对21世纪的挑战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无论是质和量都不适应。缺乏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以至于少数民族地区山河依旧,有的生态环境恶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仍然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民族地区的经济仍然处于贫…  相似文献   

9.
我院在1997年5月原国家教委的普通工科院校教学工作评价之后,学院党季围绕国家教委专家组充分的我院办学特色和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明确我院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1999年4月学院下发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实施意见”文件以及三个附件“修订99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工作。特别是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后,我院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决定,加大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力度,1999年12月正式下发了中共黑龙江科技学院委员会、黑龙江科技学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使我院素质教育工作走上了正轨。总结几年来素质教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功实践,探索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工作的神对职责。  相似文献   

11.
水利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水利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要靠教育。在论述教育在水利事业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利教育面向21世纪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和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数学教育现实与理论的矛盾,对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的素质教育面临着改革应试教育之弊和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化社会中双重任务然而,目前的课程改革有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笔者着竽阐述了核心课程建设对素质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影响核心课程建设的目标选择的基本因素,最后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课程建设的五大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呼唤面向21世纪的核心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素质教育面临着改革应试教育之弊和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化社会挑战的双重任务。然而 ,目前的课程改革仍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笔者着重阐述了核心课程建设对素质教育的意义 ,分析了影响核心课程建设的目标选择的基本因素 ,最后提出了面向 2 1世纪的核心课程建设的五大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适应 2 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各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本文从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等各方面对汕头大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一、理论思考(一 )素质1.素质的意义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 (主要是大脑和神经系统 ) ,经过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和自身长期内化 ,促进脑机能发展 ,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可以外现于一个具体的人的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能力的结构、强弱以及思想品德之中 ,因此 ,也可以形象一点地说 ,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加做人。当然 ,这样说 ,容易忽视素质的心理学本质。2 .素质的科学内涵(1)素质是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是人的心理品质 ,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则是人脑的机能 ,所以 ,人的素质实质…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 ,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中小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指标构成。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价值取向上 ,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 ,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 ;在目标设计的对象上 ,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工程领军人才的美育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典型的工科行业特色型大学,2010年启动“新美育”行动方案,将提升“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创新能力”设为总体目标,为工程领军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美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层次人才引进是人才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引进人才,必须采取引进人才的优惠举措,创造人才开发的良好条件,并建立有利于人才引进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陆丹 《江苏高教》1997,(1):31-33
高师应面向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扬州大学师范学院陆丹随着全球性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21世纪将对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从教育的本性讲,任何教育都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现在,教育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