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农民报“转战之路”摩托车采访活动新闻发布会,于10月17日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陕西农民报主编在会上说,“脸黑了,人瘦了,但笔杆子却硬棒起来了。”“转战之路”摩托车采访活动是陕西农民报为纪念党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45周年而举行的。这次采访活动分前后两批,有9位编辑、记者参加,持续了两个多月。57岁的主编王自忠,常务副主编张德泉分別带队,他们人人骑着摩托车沿着毛主席、党中央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采访。45年前,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亲自指挥23万兵力向延安进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党中央、毛主席于1947年3月18日撤离革命圣地延安,转战陕北,历时一年零五天。在这次陕北转战期间,毛主席、党中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是我们对友好的外籍人士的通称,但一般说来,这个称谓仅在政界和外交界使用.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其知名度并没有普及到“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但是,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中国,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十数亿中国人都对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头有深刻的印象,并给了他一个比“好朋友”更显尊重的称谓——“萨翁”,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上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3.
1940年12月30日从延安的窑洞发出红色电波:“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 ”这电波划破夜空,照着黑暗中的黎明,震动着中国大地,从此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了替人民说话、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广播电台。人民广播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岁月,对人来说,由稚嫩到成熟、老练,进入花甲之年,但对广播来说,正如日中天,风光无限。抹去历史的风尘,我们会看到60年来人民广播所创造的艰苦卓绝的业绩。 人民广播创建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一问世,就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  相似文献   

4.
前两年,“广老大”变成“广小三”,向广播电台“拜拜”的广播工作者一个接一个。有的改换门庭,有的下海经商…… 他却20多年如一日,对广播工作一往情深,如痴似醉。曾有多次“跳槽”机会向他招手,他硬是贫贱不移。他淡泊名利,如同一位辛勤的老农,默默耕耘在广播这片土地上。 被人誉为“广播迷”名叫雷明德,是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全国地市以下新闻单位仅他一人)。 今年6月,当雷明德到北京参加“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学习时,我们采访了他。 出生于陕北农民家庭的雷明德,幼年家境贫寒。解放后他才有了机会上学读书。他读初中时就开始在《延安报》上发表消息、通讯。学生时代他品学兼优,18岁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8年,雷明德成为广播记者。在担任电台记者、编辑、专题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的20多年中,“办好广播为人民”就是他人生的最大追求。他协助电台领导,同80多名广播工作者一起,把宝鸡台办成了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电台之一。  相似文献   

5.
尽管这次采访已经过去25年了,我却仍然记忆犹新。 1963年夏天,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县,连遭风沙、盐碱和內涝灾害,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人民生活降低到了家无隔夜粮、身无遮体衣的水平,一些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因此,在社会上出现了“兰考道路”的说法,就是扒火车外出,逃荒要饭。为了摸清兰考县人民生产自救的情况,当时的河南日报总编辑刘问世同志,带领邓质刚和我,到了兰考县。在县委院里仅有的一棵换土栽种的葡萄树下,县委书记焦裕禄介绍说:“兰考县由于连年受灾,群众生活苦到了极点,有些人出外谋生,我们是知道的,各级政府给他们开了证明信,外出谋生总比在家挨饿好。但是,这决不是兰考人民应走的道路,正确道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见到林间同志是在一次会议上。天津日报副总编辑范瑾指着他,向我们全体外勤记者介绍说:“这就是你们采访科的科长。”社长王亢之在旁补充介绍说:“林间同志经验丰富,是老记者了。”其实,当时他最多也不过30岁。后来知道:从1942年起,林间就在延安《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7.
延安脱贫     
正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世纪70年代末,新华社记者冯森龄的《延安调查》中,记录了这里"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的苦难过往。要让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一直是萦绕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头的夙愿。改革开放后,延安驶入发展快车道。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让延安至2014年底,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  相似文献   

8.
他虽已鬓发斑白,胸膛中却搏动着那样年轻的一颗心;他虽然从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却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地关心着党的新闻事业。他,就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72岁的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丁老在延安“抗大”读过书,在延安清凉山办过报。此番他参加全国地市报“继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学术研讨会”回到延安,真是感慨良多。听到人们叫他“丁老”,他说:“当年我在这里,人们都叫我  相似文献   

9.
第四类是用词不妥或搭配欠当。例1、“法律是无情的”。从本质上说,我国的法律凝聚的是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或最高利益)与感情。这就是法律所凝聚的情。但我们有时就忘记了这一点,而对犯罪分子声色俱厉地说:“法律是无情的!”要说无情,首先是犯罪分子对人民无情,人民依法对他作出判决,是还了他一个无情,体现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与感情。此时,若说“法律对(你这个)罪犯是无情的”,那还说的过去、其实,严格地说,法律对罪犯也不是完全无情。比如,依法从轻判决,就代表着人民希望他改恶从善、将功赎罪之情。所以,归根到…  相似文献   

10.
那是一九七九年,他才十五岁,由于父母双双旧病复发,家里的生活难以维持,他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崔桥联中回家挑起了生活重担。一天,毛琦正在家里练字,生产队长推门而进对毛琦说:“好小子,我看你是块料,咱队的好人好事不少,你能不能在黑板上表扬表扬”。队长的一番话,提醒了毛琦要写报道的念头。开始写稿,他不知道究竟怎样采访、怎样构思,凭着道听途说,就冒冒失失给报社发起稿来。结果,稿子写了一大摞,一件也没有被用。但他没有灰心,仍然用心血和汗水去冲动自己的理想之舟。1981年,他那篇反映农家生活的小说《舔犊》,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并获得纪念奖。这象在茫茫大海迷失方向的航船,忽然发现了灯塔。他看到了光明,也看到了前面的道路宽阔。  相似文献   

11.
1970年,年仅 14岁还在初中读书的彭世繁就喜欢上了新闻写作。他采写的《颗粒归仓》、《优质小麦交国家》等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文章最先是在县广播站播出。尽管在那个时代“记者”这个词在农民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家乡人民却为自己的事迹能上广播而感到无比自豪。因此,他们十分感激彭世繁这个“土记者”,而他本人也从中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青年时代,彭世繁生活条件很差,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为他买稿纸信封等供他写稿。他就找记工员用过的废记工本翻过本打草稿,向学校老师、乡村干部要点稿纸信封写稿。那些年,他的…  相似文献   

12.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七一”前夕,李银桥首次重返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参观访问,受到延安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李银桥今年65岁,他这次来陕西是应华山机械厂的邀请,专程从北京赶来作报告的。从1947年8月到1962年4月,李银桥曾为毛泽东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国友人斯诺的谈话中,深有感慨地说: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①的确,图书馆是毛泽一生做学问、求进步、了解国情的良师益友,他自认图书馆里的学习是“最有价值的”。他离不开图书馆。毛泽东从小即酷爱读书,图书馆藏书甚丰,自然成了他向往的“圣地”。但最早与图书馆结  相似文献   

15.
英国国防部武器专家戴维·凯利之死把布莱尔的“伊拉克门”窘境推到了一个新高峰。但许多英国人仍然认为他有可能会在2005年的大选中继续当选,“问题在于,除了他,我们没有更有影响力的人”一名英国学者说  相似文献   

16.
今年7月24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编辑出版家和新闻工作者邹韬奋逝世五十周年.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韬奋先生的功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永垂不朽,他的名字将永远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为了学习和继承韬奋精神,我们认真阅读和研究了邹韬奋的著作.特别是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感到研究邹韬奋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办好报刊,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的许多看法没有过时,他的许多做法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参考和指导.一邹韬奋从1926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到1941年12月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迫停止出版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前后从事了十五年的编辑生活,其间,他办了生活书店,编过书,办过《生活日报》,具有书籍和报纸编辑经验.“报纸好像秒针、刊物好像分针、书籍好像时针,都围绕着时代的轴心旋转前进,它们之间既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特别是报纸编辑,要在有限的版面里容纳最大限度、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信息,编辑的技术要求比杂志和书籍复杂得多,而书籍编辑在知识的稳定性、全面性方面又比报纸编辑严格得多.”可以这样说,邹韬奋是编辑的全才,他的编辑经验是他编辑报刊和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中共早期的外交,人们可能误以为是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初期的情况,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才能有正式的外交。但中共的境况很特殊,在取得国家政权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政权和军队,并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共的早期外交是从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开始的。1944年夏,为了抗战的需要,美国政府曾向延安派遣了两批由18人组成的军事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接待美军观察组可以说是中共对外交往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现年85岁的孙勇,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原河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1947年5月选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直至1967年2月,长达20年。虽然毛主席离开我们整整36个年头了,但追思起当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老人仍然深情满怀,激动不已,他热泪盈眶地说:  相似文献   

19.
从鱼雷快艇的轮机兵,到《人民海军》报社军事后勤处处长,从海岛到都市,25年的军旅人生,张剑有20年是在爬格子中度过的。他说,记者就是一个行者,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人。就是这位行者,一边走路,一边记录,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用灵性的文字,记录下大变革时代人民海军建设的辉煌航程,成就了一篇篇颇有影响的新闻佳作。“记者应代表社会的理性和良知”张剑是从一个海岛上写到北京来的。他在那个吸两支烟就可走一圈的最前线的海岛上呆了整整9年。谈起如何走上新闻之路,他说得平平淡淡:“海岛生活很寂寞,寂寞了就读书,读书多了就想写东西,写了东西就…  相似文献   

20.
现年85岁的孙勇,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原河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1947年5月选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直至1967年2月,长达20年。虽然毛主席离开我们整整36个年头了,但追思起当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老人仍然深情满怀,激动不已,他热泪盈眶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