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第二,第五代导演的影像本体美学在中国影坛独辟蹊径,是对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一次重大革新;第三,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融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画面构图、光影、色彩,以及镜头运用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第四,在形象塑造上,第五代导演普遍经历了从写意到写人、从意象营造到人物刻画的转变过程,创造了一系列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和成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的质量上越来越高。电影成为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级艺术,展望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其中最特别的两个时期分别是:1.八十年代开始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2.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陆川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崛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此我们通过对两代电影人的研究和探索,推进中国电影在世界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3.
第五代导演用自己的实践为中国电影发展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们在掀开电影史崭新一页的同时,也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电影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经济效益被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来,中国第五代导演开始了对个性追求和票房效应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琛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98-101
1980年以来,民俗电影一直是第五代重要的创作题材。从《黄土地》、《红高粱》到《霸王别姬》,第五代电影大都体现为民俗奇观包装的民族寓言。第五代的民俗电影显示了一种别样的现代性景观,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体验的文化镜像,反映了在本土与全球、己域与群域、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范畴间交叉辉映所形成的、具有时空特定性——后革命中国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第五代"到"第六代",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经历了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流变,其演进脉络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社会整体文化思潮的运转逻辑。先锋电影思潮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颠覆模式与整合模式的对立统一,前卫的艺术实验中蕴涵着回归传统的因素,边缘的反抗姿态里隐匿了对于中心的向往。作为一个现代艺术范畴,先锋电影与大众文化相伴相生,存在着否定自身的倾向,在成功中趋于媚俗。  相似文献   

7.
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影人有着共同的追求。即:比较注重对作品的形而上思考,通过镜头展示人的生存层面,从生命存在、人性的异化、存在的艰难与困惑等角度去思考人生、关注存在,把“人”这个曾一度被遮蔽的主题再次加以敞亮。因而,所导影片的整体风格多偏重于沉郁滞缓。例如《黄土地》、《大阅兵》。第五代影人在电影语言方面的变革成为他们与第四代影人的重要分野。他们不愿意纠缠于故事,而多用象征,以增强能指的涵盖力,拓展其辐射面,如《红高粱》、《菊豆》等  相似文献   

8.
《红高粱》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1980年代的电影历史进程中具有双重价值和意义的革命性:对新中国电影表现模式的突破和文本本身的创新构建。对前者而言,其突破更多的体现在颠覆性和重构性上,就后者而言,它为19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电影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创新基础。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刷新了人们对消费的认识,他认为在生产的商品及服务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引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在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解读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分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规范学生消费行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上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虽然有所谓的代际阻隔,但导演们都从人性的角度来对他人与社会的问题表示关怀。第五代面对历史和市场并存时,并没有选择遗忘,而是选择历史的重新编码,将消费话语与历史的深度杂糅起来,第五代惊人地使用影像唤起人们的记忆缺席,在他们呈现的历史中,并不是一种失语的历史,而是一种人性关怀忠实表达的呈现。当第六代电影涉及到社会控制的一些权力关系机制时,他们以表达人文权力的非透明和固有方式起作用,使得电影意识形态控制合法化,他们的作品暴露了社会话语的禁忌,讲究社会个体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沈从文笔下湘西题材的作品以人性为尺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高度审美理想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消费社会的逼近.在消费社会,仿像将成为最重要的、占主导性的文化现象.仿像即"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出现必将对我们原来传统的审美意象构成巨大的冲击甚至消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英国社会学家柯林.坎贝尔《浪漫主义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的导论部分。此书从标题到研究思路沿袭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通过对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伴随而来的消费革命的梳理与分析,探寻现代消费主义的起源,试图将文学浪漫主义与现代工业社会的“获取与花费”相联接。通过对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例证,坎贝尔提出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特征不仅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市场力量,也与获取快感和白日梦的浪漫艺术相关。此书是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经典作品,也是研究消费文化的必读书目。此书在消费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领域影响深远。在导论一节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研究的方法、方法论及其思路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的审美主义,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对称博弈的场景中形成的,其核心是传统的“乐生”观念和现代的“大地”意识对道德、宗教、国家等意识形态保持着警惕与疏离,强调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构建此在人生和艺术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超历史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主义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种路径,即感性的、主体性的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的审美主义。最后,笔者对中国现代存在审美主义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刘小枫先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关于中国审美主义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商榷,并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6.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区分、选择和对立是和社会等级次序的区分、选择和对立相互对应的,反映的是社会的功利性目的。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内容是和消费者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消费的公共话语系统操纵下的功利性的审美实践。审美趣味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这不仅仅反映在当下的共时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历时性的趣味变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消费社会中的丰盛与贫困断裂——一种现代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与影响下,消费占据了现代社会的主导地位,物品控制了消费大众,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对物的迷恋与追求的狂潮。然而消费社会中也存在物质丰盛中的精神贫困、物质匮乏者的双重贫困和物质无限追求下的人类贫困等现象。反思和应对消费社会中的丰盛与贫困断裂,需要从制度层面保障物质匮乏者的基本权利以及宣扬物质与精神同重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理智主义的视角对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特性进行分析,界定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特性的概念与内涵,指出其理念性意义。同时,以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目标,关注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特性,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大陆的战争题材电影因为第五代的出现而发生巨大变化,民族主义诉求通过与启蒙主义理想的结合,使电影体现为一种以普遍人性论为基础的新民族国家想象。伴随对个人主体性的话语塑造,第五代的战争题材电影也完成了民族国家的新想象:基于阶级斗争原则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过渡到基于资本/市场原则的“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认同,而作为新“想象的共同体”基础的普遍主义人性观迎合了资本/市场对于个人的身份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娱乐节目的文化共享和多样消费的角度来探讨大众文化与审美消费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