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用就餐比喻新型的师生关系,说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愉悦、向  相似文献   

2.
李镇西老师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图景:"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美味食物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李镇西老师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图景:"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美味食物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课改,语文课堂要注重师生平等的对话。那么,语文课堂如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5.
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共享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6.
戴维&#183;伯姆在其著作《论对话》中阐述道:“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论和共识。”简言之,就是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要以共享思维做基础,使参与者相互合作、共同受益,实现双赢、多赢。这其中。“共享”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参与、分享”,并且是从源头开始的共享:第二个是“承担、分担”,共享不是一味分享利益,还意味着责任的分担,  相似文献   

7.
一“、我们……”“平等”是“对话”的前提条件。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在下达活动指令时,把执行主体的“你们”(指学生)变为“我们”(还是指学生),就有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表明师生的对话不仅仅是两者之间简单的问答,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过程。由此创设的对话情境,可促进师生双方的积极思考,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二“、你……”对话教学实现的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对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过分强调老师“言”、教参“说”;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最典型的表达就是…  相似文献   

8.
“平等对话,自然生成”的课堂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共同追求和呼唤的课堂情景。而如何让语文课堂生活化,真正成为拥有个性而又不失共性的“聊天室”,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开放话题如和煦的春风,平等对话是滋润的雨露,深入文本是沟通的虹桥,它们共同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开放话题,“聊”中盎然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牵引下,学生会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表达、创造的欲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话题情境,抛给学生开放的话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习《画杨桃》一文时,我举出一圆形纸片问:“…  相似文献   

9.
所谓对话是指教学共同体的每一成员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尽情展现教学过程魅力的一种手段,一种理念。通过对话,教师实现了对学生真正有效的引导;通过对话,师生的心灵距离拉近了;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有了彰显的平台……于是平等、互动、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对话成为了我们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对话中,课堂成了创造的平台、共享的舞台、师生在对话中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同体验课堂美好的情感交往,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对话认识与实施的过程。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展开这样的过程,就犹如"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李镇西)。这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亲和力的图景。这图景,既是理想的召唤,也是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交往活动最内在的、最深层的属性,也是最有表现力的交往形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师生交往互动中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2.
平等,泛指地位相等;师生平等,指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相等的,包括在学习中、生活上,以及课内课外等。“师生平等对话”的含义,不仅指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相等,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和谐、愉快的交流谈话之中。新课程正是要求了语文课堂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种课堂教学,将呈现出活泼、生动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走向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如何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对话”呢?我认为,必须增强两个意识。一、增…  相似文献   

13.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是在读者与之对话中生成的。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体验,碰撞思维,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何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并努力促成“对话”的创新呢?一、在“求真”中唤醒对话是一种“真”的经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真,“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它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情感,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真实对话,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实对话,和具体情景…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的飞翔;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意味着平等,平等参议,平等对话。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朱瑛 《辽宁教育》2010,(3):29-31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众多教师钟情于“对话”,但能形成如上所述的理想状态的“对话”的并不多见。静心观察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对话,还是能清晰地觉察到其中存在的许多低效现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标的出炉.“阅读是一种对话”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语文课堂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改革的新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中,只有在“我——你”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产生灵动的思维.体验美好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7.
说“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对话 ,第一个要素是平等 ,平等交流 ,平等沟通。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 ,就无所谓对话。作为一个现代的教师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尽管“闻道有先后” ,能力有高低 ,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只有树立了师生平等的意识 ,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第二个要素是相互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生要尊敬教师。所谓尊重学生 ,第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既包…  相似文献   

18.
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即对话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为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一、营造适合学生的对话氛围。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就是说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在对话中不能高高在上,驾驭整个课堂,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而应该努力假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主动地亲近学生,消除师生间的对话障碍,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平等"是态度,"对话"是途径,"平等对话"就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那么,如何运用"语文主题学习"的有效策略来建构"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