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个组成部分,盈利不是其目的,是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而创作和发布,它是一种借助于广告载体的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和责任的传播形式,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诚信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随着公益广告特殊的社会价值,以及其在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区县电视台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也逐渐融入其中。但区县电视台在公益广告创作和播出中依然问题多多,困难重重,本文重点剖析区县电视台公益广告创作中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开拓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崔向前 《新闻传播》2010,(8):61-61,6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视正在努力与新的传播技术相适应、相融合,去创造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可以说电视媒体成为广大人民及时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电视传媒近些年来不断地飞速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从地方到中央相互配合的运作流程。区县电视台承担着当地新闻传播和向市级、省级、中央电视部门传送重要新闻稿件的任务和职能.可以说责任重大,做好这些工作关键在于区县电视台记者和编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信息传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微信、微博、手机电视、直播APP以及网络电视等新媒体,深刻影响着电视台的发展,加剧了各个地区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各个地区电视台开始逐步融入到互联网环境中,主动对接新媒体,探索新型发展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深度阐述了新媒体,在就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电视台转型的必要性予以分析的同时,提出了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电视台转型的原则和路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真正推动电视台转型,发挥电视台主流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电视台整合营销传播中,需要对认知和形象的整合,需要对功能的整合,需要对人员的整合,同时还需要有效地迎合受众的需求,进行受众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地方电视台的发展,才能有效地提升地方电视台的资源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媒体涌入受众视界,互联网+思潮兴起,媒介生态变革对传媒产业重新洗牌。在互联网思维下,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原本受限于区域藩篱的省市级下属的区县电视台能否搭上新媒体的顺风车?本文以上海闵行电视台少儿栏目《成长ING》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SPSS分析,思考区县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理论基础,以江西南昌市为例,试图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结构现状,并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个方面对城市社区传播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1999年6月中国第一家网络电视台--中国虹桥网的诞生迄今,我国的网络电视已经历经了7个年头。这7年间对网络电视的认识已经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视频点播上,而是指通过宽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图像融为一体的数字化、全方位、互动性的立体传播方式。除视频点播之外,它还包括电视点播(V-on-demand)、电子节目单(EPG)、信息电视(InformationTV)、电子商务(E-Commerce)和自我管理服务(Self-managedServices)等。由于网络传播技术的限制,网络电视这种传播新形态直到近几年才逐渐被我国受众所接受。其典型代表为被称为“公文包里的电视…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全媒体背景之下,促进了我国电视行业的变革。当前的电视台新闻节目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了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技术和设备,进行新闻的传播,促进公共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提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便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全媒体和电视台新闻传播之间的融合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全媒体和电视台新闻传播之间融合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全媒体对于电视台新闻传播所造成的冲击和挑战。之后又论述了当前的电视台新闻传播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全媒体和电视台新闻传播融合的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系统论、控制论、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对电视台利用微博作为宣传工具来加强自身传播效果的策略进行了有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孙旭冉 《新闻窗》2012,(2):97-98
多媒体形势下微博、手机和各种户外媒体、移动媒体都在传播信息。区县电视台在广电系统中,作为弱势群体遭遇到从未有过的挑战与竞争压力,无法与大媒体抗衡。面对如此窘境,作为区县电视台的编导,制作人员不得不思考如何挖掘自身节目的优势,寻找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形成。1949年,当代世界传播学大师、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在汇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大众传播学》,这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有更多的国内外传播学不断涌现。施拉姆大师曾把传播研究比喻为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着各个学科的无数学来此辛勤耕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朱丹 《新闻传播》2022,(14):159-160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衍生出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及网络客户端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占领传播媒介的前沿阵地,而以报纸、电视及广播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媒体,其受众群体数量则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如何在融媒体下拓展电视台创新传播路径及传播渠道,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本文以融媒体下电视台创新传播路径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践措施,希望以此助力提高电视台传播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13.
奥运的举行,使中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播热潮,在实践意义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拟从跨文化传播的源头入手.阐释霍尔"文化即传播"的理念,从学术理论和奥运实践两层面阐释文化传播的内容意义.然后,联系本人所从事的海峡台文化传播工作,谈谈文化传播中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基于"政府与乡村居民间的距离"课题所做的实证研究。在对中国中西部五省份的基层政府和农村政治信息获取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研究了调查地区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的传播基础架构对乡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认为,乡村居民对政府信任度的层级差异影响到了对于基层政府政务绩效的认同和满意度。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验证了政治信任因子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的负相关关系,并提出增强乡村居民对基层政府信任、鼓励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在于发动年轻群体、完善基层组织,以及建构高参与度的农村社区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如何重建乡村社会的归属感,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研究范式,选择了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和社区活力的傣族村寨曼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索传播基础结构在乡村社区归属感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传统民族村寨中,微观层次的人际传播和中观层次的组织传播,在曼朗村寨社区归属感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下,区县融媒体中形成了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短视频平台极强的兼容性和互补性使得各区县融媒体中心迎来新的机遇。但是,面临不断更新的方式和竞争,不断调整内容建设和传播策略成为区县短视频平台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面对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短”为主,以“完播率”为导向的流量分配机制,区县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平台在内容生产上更需做出适应调整。因此,研究区县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内容建设和传播策略十分必要,这对于引导区县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在形式和方向上都具有现实的引导价值,同时对于区县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平台的自身影响力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许建俊 《传媒观察》2011,(12):51-53
就在五年前,电视新闻面临竞争,似乎还只是遥控器上数字的变化,如今,电视和报纸、广播一样,面临飞速发达的网络竞争。遥控器上的数字变化虽然惨烈,但这毕竟是业内的,而遥控器与鼠标的争夺才是刚开头。各领风骚几十年,电视就这样快速地"被传统"了。传播现状:新闻改革招数不断,理想终究不敌功利即将到来的2012年,几乎开办以来一直没有变过的央视《新闻联播》片头及音乐将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8.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各种传播媒介方式之间的融合成为信息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优越的信息传播环境.因此,为适应融媒体环境提出的新要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必须在节目编排和传播方面做出创新调整.基于此,本文从融媒体环境的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电视台新闻节目编排...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越发显著,这一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若要摆脱困境、实现长效化发展,并突出自身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应做好明确的自我定位,以此为前提,找准未来发展方向,秉承着增强新闻传播力的原则,探寻一条适合地方广播电视台发展的路径.而文章重点针对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  相似文献   

20.
对外传播对于城市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具有重要价值,各地城市电视台都在对外传播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形成了许多共性。本文以成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实践为例,分析其通过多种路径构建和巩固对外传播平台,以及在"讲故事"过程中聚焦普通市民、在蓉外国人士,在题材选择上聚焦海外观众共同感兴趣的环保、野生动物保护、体育等方面的经验,并指出其节目中仍存在宣传意识时有显露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