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岛之旅     
一、崂山我们顺利地到达了青岛。青岛有许多景点,其中最令我好奇的是崂山,因为山上有道教第二丛林——太清宫。据《太清宫志》记载,自西汉上大夫张廉夫来崂山初建茅庵,道教在此得到传播。据导游介绍,太清宫是崂山规模最大的道场,号称“道教全真教天下第二丛林”。我们来到太清宫,第一眼看到的是两棵巨大的山茶树,树龄竟在200~700年间。神秘莫测、令人毛骨悚然的《聊斋》中的《崂山道士》,就是在这里写的。一个道士又带我们到了另一棵树下,说:“这可是龙树,树上有两个突起处,一个是龙头,一个是龙尾。龙头说明做事永不回头,龙尾说明永不后悔…  相似文献   

2.
《崂山道士》一文中,王七心中的"道"是道术,而道士心中的"道"是完整的道教思想。道为本,术为末,王七的"道"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道士的"道"则包含着更为宽广的救世理想,是蒲松龄对中国本土道教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云山道家     
松龄先生笔下的《崂山道士》让崂山和道士都名扬四方。正如文中异史氏所云:“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笑归笑,但凡去了崂山、参观了太清宫的人,心中涌起的便是对这云山道家的赞叹了。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25年),到东晋南北朝时逐渐完备,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特别是医药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金元时代,道教又分成了两大派别,即南方的正一派和北方的全真派。现在崂山的太清宫便是当时全真派的第二大道观(第一大道观是今北京的白云观)。人称“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崂山,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畅 《天中学刊》2010,25(4):111-113
经济交往和人口迁徙是道教在新疆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移民、由内地入新的道士和在新疆地区广泛修建的道观是新疆道教传播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交往与交流是新疆道教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扶持与控制并行的政策。他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扶持道教发展,目的在于宣扬君权神授,借用道教神化自身和皇权,对明朝以下诸帝崇道有直接的影响。太祖居安思危,能意识到崇道过度会走向反面,又同时采取裁减道观、控制度牒、加强道士管理、限制道教宗教活动等控制措施,巩固了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期,然而有关史料所载道士、女冠及宫观数字却未能真实地反映出唐代道教发展的规模。本文考察了唐代道教宫观,道士和女冠以及伪滥道众的实际情况,认为唐代道教发展声势浩大,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求仙学道之风遍及帝王公卿,工商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扶持与控制并行的政策.他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扶持道教发展,目的在于宣扬君权神授,借用道教神化自身和皇权,对明朝以下诸帝崇道有直接的影响.太祖居安思危,能意识到崇道过度会走向反面,又同时采取裁减道观、控制度牒、加强道士管理、限制道教宗教活动等控制措施,巩固了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的全真道在金、元时期曾经兴盛一时,至明代开始走向衰落。然而,明中叶嘉靖时期以来,因皇帝的崇尚,道教地位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民间,很多高道开宗立派,为道教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真道支派的崂山道教,也一度中兴,不仅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龙门三大派的创立,即是其兴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如何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10.
崂山道教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青岛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由于其本身的教义、独立的经济地位以及与崂山当地居民的历史关系,决定了它很难成为当地的普遍信仰.但崂山道教的影响力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