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在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教材从生活着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接着,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P32及P33做一做,P36.2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2.通过拼、摆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3.形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个百宝囊,你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打开看看。有什么呀?这些东西你在哪儿见过?2.这些东西我们经常见,而且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你想知道吗?犤评…  相似文献   

3.
4.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老师提着一个纸箱到教室.)   学生自念: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向右静息好,等待老师把课上.   (老师将纸箱放到讲台上.)……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老师提着一个纸箱到教室。)学生自念: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向右静息好,等待老师把课上。(老师将纸箱放到讲台上。)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评:对未进行过学前教育的一年级学生,将行为要求“儿歌”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2游戏导入师唱:现在邀请一个人,现在邀请一个人。生对:老师邀请哪一个?老师邀请那一个?师答:老师邀请贾永仪,老师邀请贾永仪。(学生自豪快速走上讲台。)对唱:同学要我干什么?同学要我干什么?生对:我们请你开火车、摸一摸、唱首歌......。师:我听出来,大家都有自己的需要,我请要贾永仪同学摸一摸的说说理由。(请贾永仪同学摸一摸的学生唰唰地举起小手。)生甲:昨天,我们开的车,今天再开火车就不好玩了。师:甲同学是从游戏的新鲜性想到要摸一摸,有道理。生乙:好久都没有做摸一摸的游戏了,我很想摸一摸。师:把自己喜欢做的事,让给同学做,很大气,真不错!生丙:我看到老师提了一个箱子进教室,我想知道箱子里到底是什么,所以我请她帮我摸一摸。[评: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对歌”形式自然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又为进一步学习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因素。]3感知...  相似文献   

6.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下面,谈谈我在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的体会与思考。一、教材理解人教版实验教材改变了先认识平面图形、后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体例,先认识物体(实物),后认识平面图形,体现了“由体到面”…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互作用,主张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展开,认为学习具有社会性、情境性、问题不良结构性和建构性等特点。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拓展了新视野,启示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等,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课《坐并观天》一文,是一则内容新颖、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井底的青蛙与井口小鸟的对话构成了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体。教学时,可抓住教材的特点,运用投影和富有感性的配乐朗诵,再辅以学生的实践表演,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正确领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含义。一、以幻灯片激发兴趣,导人寓言故事。上课伊始,在向学生介绍这种文章体裁后,接着打出一幅“水井”、“青蛙”图。提出问题:1.青蛙坐在哪里?2.坐在井底子什么?紧接着板书课题,解释题意。“观”是什么意思?“观天”怎…  相似文献   

10.
《荷花》(五年制第六册21课)是一篇看图学文。在一些课例中,有些老师不是讲得太实,没有充分揭示教材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好好去欣赏;就是讲得太“玄”,把作者放置到“太虚幻境”中,叫三年级的学生难于索解。怎样更好地弄懂教材?这里,想谈一下个人的设想: 打开课本,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荷花图。图上画的是公园里的一池荷花。一眼看去,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间隙,这里那里,荷梗挺出水面,上头缀着雪白、洁净的荷花。细看起来,有的亭亭玉立,满池盛开,有的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千姿百态,十分迷人。  相似文献   

11.
小语第四册课文《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的人,从而阐明了一个道理,即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处理问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展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唯一目的,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显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了,这种做法会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发展。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支撑点。本课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先把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图形边的数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  相似文献   

14.
我是如何教学《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的云梦县倒店乡魏店小学李晓明(432500)小学生往往对自己能够用眼看,用手能够触摸的实体比较容易了解和认识,但对那些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或物质,如空气、磁场等)的认识就比较困难,作为一名自然学科的教师,我...  相似文献   

15.
学校在初一、初二年级率先开设《典范英语》戏剧课,作为主教材教学的补充,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大量输入地道的英语语言,最终达到能流畅准确地输出。《典范英语》戏剧课的教学目标分语言目标和非语言目标两个维度,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典范英语》Book 13中的《罗比·伍兹和他快乐的弟兄们》戏剧课教学,围绕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开展教学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真正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有效地实施课程标准,首先应该认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究竟有何不同?课程标准的生命力何在?如何使用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新大纲的基本精神是指导孩子们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我们的自然教学应以新大纲的这一基本精神改革教学方法。课堂可看作教学改革的实验室,利用不同班级进行教法对比试验,可以摸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现以《怎样认识物体(三)——土壤》一课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过去,语文课堂教学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偏重讲解分析,在这种模式下,"作业"一词一般指要求学生在课外或回家后完成的书面作业.而部分教师又无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甚至实施"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也就歪曲了语文的性质,大概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只字不提"语文作业"的原因之一吧.课标无"作业",又使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迷茫:语文教学中的作业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教学中就没有作业了?诚然,作业还有,还在!现在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的"活动",除课堂上师生互动外,还包括课内练习、家庭作业、课外实践等.本文中使用的"作业"一词是广义的,涵盖了上述几方面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刘雪君 《湖南教育》2002,(13):36-37
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性质口语交际教学已不同于过去大纲中说的“听话、说话”教学,它注重的是训练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口语能力。听、说训练过程理应是交际过程。《课标》中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这句话是总领,“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是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是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总目标将过去大纲中的听、说进行了整合,体现了口语交…  相似文献   

20.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2.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节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