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主体为主体群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本文提出了主体群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作了界定,简要阐述了主体群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主体群视角解读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问题,以及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主体与师生关系阐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教育理论中,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谓是仁见仁,智见智。迄今为止,主要的观战有: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学生中心说,教师、学生双重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这些观点之所以有些相左,是因为它们关注的重点不同,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有别。  相似文献   

3.
李杰  张吟梅 《保山师专学报》2002,21(4):25-26,29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是最频繁的,如何形成良好师生关系,这也是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当今时代的进步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扬弃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多极主体间的理解和融合。主体间性哲学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模式,建立理解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理论中 ,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研究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迄今为止 ,主要的观点有 :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 ,学生中心说 ,教师、学生双重主体说 ,复合主客体说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这些观点之所以有些相左 ,是因为它们关注的重点不同 ,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有别  相似文献   

6.
7.
近代的教育理论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发展,学生出现了以为我为中心,漠视其他社会群体的问题.使得教育理论面临着困境.为了让学生不但重视“为我”,更要重视“为他”,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师道尊严”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生关系看成父子关系,而在封建社会中父子是绝对不存在平等关系的。这些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们为维护所谓“师道尊严”不惜采用各种  相似文献   

9.
论主体间性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主体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改变师生关系中单一的主体性的局限,这时,哲学上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解脱了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困境,使师生关系成为主体间师生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0.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教育学、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了师和矛盾冲突的产生,指出了建立新师生关系的紧迫性。只有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关注“问题学生”,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主体性框架中,无法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误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2.
王川 《江苏教育》2016,(4):16-19
由于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职校师生在认知、价值、意义、交往、实践等方面与传统的普通教育或精英教育迥然不同。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师生之间的理解性、交互性和平等性。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并把它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学生主体行为的重要性,以及主体行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主体性的教育陷入了困境,其弊端暴露无遗。文章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考察知识经济时代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认为我国的师生关系应该走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因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来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即变为以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只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长久以来,人们把老师比作蜡烛、春蚕……在这些比喻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责任,是奉献。于是,在师生关系的天平上,教师主体意识缺失了,本应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失去了平衡。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共同成长型”师生关系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教育基本要素的分析出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交往主体,而教育资源则是中介化客体.纵现历史上的师生关系演变过程,传统的师生关系没有真正将受教育者放在与教育者平等交往的位置上,而当前对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倡导在本质上就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育所培养的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拥有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健全的人格,能与教育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主体间性应该成为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应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发展性、主动性的特点,能够彻底摆脱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危机,从而能够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实现向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转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入人文和情感成分.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给现代师生关系带来了强大冲击,教师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困惑。从后现代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师生关系进行反思和批判,确立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创新教育的历史阶段,作为教师,应清醒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作为受教育者,学生有权利“从教师那里挖掘个人最大身心潜力,求得身心的满足,成为崇高、有尊严、自豪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