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催生了广播的频率专业化。在这一进程中,各级电台纷纷设立新闻、经济、交通、艺等专业频率,大打专业优势战略。频率专业化确实迎合了广播听众分众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播事业的整体繁荣。但频率专业化建设是否能成为解决当前广播电台生存发展问题的万能钥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广播频率专业化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以交通台、音乐台等专业化电台(频率)的成功运作为代表,目前,国内数百家市级以上广播电台基本上都进行了以建立系列台为方向的专业化改造。但遗憾的是,作为体现广播媒体功能最重要的部分——广播新闻频率却多数尚未形成专业频率的节目特征。  相似文献   

3.
广播新闻频率专业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今日,广播频率专业化并非什么新话题了。国内的省级电台、市级电台,可以说是专业频率多如羽翼。但是尽管如此,感到十分缺憾的是作为体现广播媒体功能最重要的部分———广播新闻频率却没有形成专业频率的节目特征。这在一个合理的专业频率格局中是个非正常的现象。本文旨在这个问题上做些探讨。广播新闻频率的现状目前国内省级电台的新闻节目大都安排在新闻综合频率(或称综合频率),主要以早、中、晚三档新闻节目为主,辅之以整点新闻,作为整个新闻节目的主要构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素以“新闻立台”为宗旨的上海电台990新…  相似文献   

4.
毛晓静 《声屏世界》2003,(10):50-50
实践证明,频率专业化是世界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广播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在地方台专业频率迅速增长的同时,不少专业频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定位欠佳、特色不鲜明、节目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地方电台频率专业化优势的发挥,如何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地方电台频率专业化水平,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广播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具体讲,随着专业化办台的深化,在频率定位上,必须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专业化与非专业化内容的关系。在频率专业化后,一方面专业化节目增多,满足了目标听众的需求,提高了频率在目标听众中的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5.
推行广播频率专业化,使少儿广播应运而生。国家广电总局住《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全国副省级以上的电台电视台,必须在三年内开办少儿频道。截止2004年8月,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电视台已经开办了26套少儿频道。但纵观全国各省级广播电台,目前开办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专业台,只有湖北电台妇女儿童频道、黑龙江电台97频率(老少频率)、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金色频率(老少频率)等少数几家,而纯粹的少儿广播只有甘肃省一家。  相似文献   

6.
张勤 《中国广播》2006,(10):39-40
根据国内广播的发展现状,我们把类型化电台、格式化电台、专业台、专业频率统称为广播专业化。广播专业化可说是本轮广播中兴过程中用的最多的词。然而,如何科学地界定广播专业化,广播专业化的本质是什么,广播专业化的路该如何走,业内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中国广播人在缺少明确坐标的情况下,在广播专业化的道路上摸索前进,既有成功运作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到目前,在广播专业化的运作中,仍存在很多盲区、误区。笔者根据自己在广播专业化道路上的实践和思索,作一些理论上的探索,希望引起广播学术界的关注。一、广播专业化的本质广播专业化的本质是广播的市场定位问题。广播  相似文献   

7.
李月海 《中国广播》2004,(10):58-59
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雨沧桑的广播,如今正朝着专业化、本土化、个性化发展,优势与节目特色也日趋明显。从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来看,不同频率电台的节目各有其特殊性,即个性化的特点,这也是频率专业化的优势所在。特别是当广播进入专业频率市场细分的今天,“集中优势,减少资源浪费,突出广播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改革大潮背景下,广播也走上了频率专业化的道路,一批交通、音乐、新闻频率迅速崛起,人们似乎看到了广播的第二个春天。然而,另一个问题却接踵而至——同质化现象加剧。频率设置雷同,频率定位模糊,节目竞相模仿造成专业电台“专”而不专,“小”而求“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9.
转眼间,我来山东电台已28年了。作为一个广播人,我见证了山东电台的兴盛、低谷和崛起,我与山东广播的命运时时连在一起。1993年4月15日,山东台第一个系列专业频率——经济频率诞生,我们开始了从低谷的攀升,而如今七个专业频率的建立,正是山东电台踏上振兴之路的标志。在广播频率专业化定位与经营方面,我写过一些文章,有过不少“猜”想,把这些点点滴滴的东西凑到一块,或许有点价值,也不枉一个广播人的称呼了。  相似文献   

10.
袁晖  王亮 《新闻记者》2001,(12):56-59
当 前 ,国内广播电视界正出现新一轮的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专业化”趋势。其实 ,“专业化”并非突然而至 ,也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左右 ,而是广播电视媒体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取向使然。就广播而言 ,从“广播”到“窄播” ,也是广播这一媒介发展的必然。其实 ,广播专业频率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十多年前 ,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便崭露头角。时至今日 ,国内的省级电台也罢 ,市级电台也好 ,哪一家不是专业频率“羽翼丰满” ?省级电台中 ,最多的有八九个专业频率 ,少的也至少有五六个。但尽管专业频率在国内广播界已经非常普及 ,可是广播媒体中功…  相似文献   

11.
广播频率专业化在探索、推进。专业频率的节目趋向类型化,在尽可能增加信息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信息覆盖。信息的增值服务已经开始,一些电台已尝到了节目合作的甜头。注意的问题:体现小众化传播的专业化追求如果超过了度,则有可能导致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媒介的缺位。  相似文献   

12.
频率专业化被称为中国广播的第二次创业。随着广播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随着广播改革的逐步深入,今天的广播早已经步入了频率专业化的时代,全国各地电台都已经或正在进行频率专业化改革。以辽宁的广播频率为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台频率专业化,是广播电台发展的趋势。交通频率、音乐频率的成功,充分展示了广播向窄播转化后的魅力,而股市频率的出现,更加有力的证明,广播不但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模式,而且可以独树一帜,影响力超越电视和报纸。本文尝试以广东电台股市广播的实践,总结—下专业电台的发展历程,探讨专业广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广播实现类型化、专业化操作是近些年来发展的热点.广播的"窄播"定位使得广播的分化越来越多样和细微,随着专业类形态的基本格局逐步形成,频率经营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市场的变化以及效率原则对频率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通过对听众类型的细分.从而确定电台的节目架构、播出方式、广告设置等,以达到最大的收听可能性和经济效益,这在广播的地位不断受到质疑的今天尤为重要.当然,各地广播专业化改革都已经陆续进行了10多年,电台改革和实践者们反复进行摸索,专业台陆续出炉;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电台类型化、专业化的走向和发展空间如何更成为让人思考的新课题;而面对各种新媒体、新传播渠道的出现,广播更应考虑如何与之结合、形成自己新的特色,结合广播的传统优势达到对受众的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邱奕 《新闻窗》2008,(6):61-62
广播频率专业化是广播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产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地专业化频率快速发展,贵阳地区也不例外。目前,贵阳地区已有专业化频率13个,其中有两个频率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落地频率,其余是本地电台开通的频率。在对本地电台开通的11个频率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跟踪收听和调研后,本文主要通过这11个频率的分析,提出贵阳地区广播频率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案例、供同行特别是频率集中的大中城市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2年7月15日,上海对广播媒体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广播频率专业化。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所属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推出了10套专业化广播频率,为各类听众全方位提供不同新闻资讯和服务娱乐的广播节目。这可能标志着广播频率专业化将真正成为广播改革的趋势。实际上,早在上海的这一举措前,许多省、市级电台就已经出现新闻综合频率、音乐频率、交通频率甚至还有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7.
广播频率专业化是近几年地市电台的热门选择,也是广播战略转型期的定位创新,伴随着重新定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吴洁 《视听纵横》2004,(6):67-68
在众多的广播专业频率中,几乎看不到一个老年频率,只有上海电台的专业台中,有一个金色频率,还是老人和少儿合并的一个半拉子老年电台。当各专业台把目标听众锁定为“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知识、拥有未来”的目标听众时,恰恰忽略了对广播情有独钟的老人,我们不难看出广播界的“爱富嫌贫”。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台类型化在广播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类型化电台强调分众化、内容专业化,突出频率的独特性,能有效地吸引受众,提升频率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广播媒体之间的竞争更趋于“白热化”。拿杭州来说,目前就有16家广播频率,彼此之间正在开展激烈的竞争。其中属于时政电台性质的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浙江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和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三家。其余的十几家广播频率,都是各具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专业频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昔日处于宣传主体地位的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