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创作了十九个剧本,除《甘愿做炮灰》这一个现代剧和两个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剧本外,其余的都是历史剧。创作历史剧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曾这样明白地说出自已的意图:“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这使人们自然地想起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宏论: “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也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过的那样:元剧都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已之块垒”。由此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二百多年前,一部千古绝唱《红楼梦》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笔下诞生了,二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感染了无数痴男梦女与之同喜同悲,人们在感受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的思想魅力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不得不在“拥林”还是“拥薛”之间做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许伯谦孝廉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以为林黛玉尖酸,宝钗端重,此直被作者瞒过。夫黛玉尖酸,因也;而天真烂漫,相见以天;宝玉岂有第二知已哉?况黛玉以宝钗之奸,郁未得志,口头吐露,事或有之。……况宝钗在人前必故意…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的画廊里,林黛玉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也是作者倾注感情最多的一个人物。对林黛玉,新旧红学家们早有种种肯定或否定的评说,红学发展到今天,否定林黛玉的论者已经很少见了,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追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是当代红学研究者们对林黛玉形象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在有些人的眼中,林黛玉却是不可爱的。作家刘绍棠在《十读红楼》一文中就提到当年他们同宿舍的人从婚姻的角度来谈《红楼梦》中的女性,有喜欢王熙凤的,有喜欢薛宝钗的,却没有一  相似文献   

4.
李畅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03-106
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出他对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准确把握,对汉语言运用的娴熟,对民族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等等。探讨郭沫若历史剧民族性特征体现的得与失,能对我国戏剧创作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鲁迅、郭沫若是中国新学的两住开山大师。从学比较的视角入手,对鲁迅、郭沫若的经历、思想和创作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和研究,从中挖掘丰富的化蕴涵,对于中国学的现代化建设及由此思考人学的历史责任乃至学研究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钟绿是20世纪女作家林徽因笔下的美女,林徽因对其形象塑造采用了铺垫法,层层推进,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刻划了钟绿的美。  相似文献   

7.
吴娟 《辽宁教育》2006,(6):12-13
形象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也是精神状态的一种表述,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审美是对美的感受,它起着平衡社会、调整心态、提高自身品位的作用.良好的教师形象是美的化身,它综合了语言、仪表及由此产生的情感等,是学生敬重、模仿、追求的偶像.教师美好形象的确立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关键的一个层面,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角色修养完美成功的整体显现.所谓教师的形象美,固然难以确定某种相对统一的标准,但提出一些既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准则,又适合于教师职业特点的标准,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是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到粉碎“四人帮”整个现代历史,占有了诗词、戏剧、小说、散文、曲艺等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在中外起了并将继续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最能代表他的文学成就的,是诗和历史剧。由于历史剧能够通过舞台和银幕接触更广泛的群众,因而影响更为深远。历史剧在郭沫若同志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校长形象与行为摭谈江苏油田第二小学张庆华校长在学校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治校育人的核心作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种“灵魂”效应集中地体现在校长形象与行为之中。所谓校长形象,即校长自身素质结构,简言之它应包含德、才、能、情四个方...  相似文献   

10.
刘艳 《现代企业教育》2014,(24):464-464
童趣诗歌描绘了童时的天真与乐趣,塑造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其中玩童形象为主,儿童在玩耍嬉戏中,显露着他们质朴稚气的天真、活泼聪明的伶俐和懵懂纯洁的好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离别妻子儿女,从日本回到祖国,先是同夏衍一起编辑《救亡日报》,“八·一三”之后,出任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接连写了六部历史剧,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影响,下面,我们仅就这些历史剧的思想特征,作一扼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抗战历史剧包含了诗歌的因素,具有浓郁的诗情诗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郭沫若历史剧中的许多主人公都有浓厚的诗人气质,具有浓烈的诗意。其次,历史剧中蕴含着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诗歌。再次,历史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诗剧语言。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一生共创作了十多个优秀的历史剧,堪称为历史剧大师。在创作历史剧的同时,郭沫若在不同时期中曾经提出过许多关于历史剧创作的精辟见解和主张,形成了一套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比较系统的历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4.
浪漫主义诗人出身的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中仍然追求浪漫主义风格的格调,这便使他的历史剧呈现出浪漫主义诗情.诗歌的直接运用,剧中诗意般的正面人物形象,抒情诗般的独白和舞台说明的抒情意境是郭沫若历史剧浪漫主义诗情的四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文学特色极其鲜明,他追求人物,情节的浪漫,并在作品中融入诗歌,他创作风格的形成不但与自身的写作风格,五四的时代精神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吸收借鉴中外文学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他的历史剧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因此,要深刻理解其创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剧的文化底蕴。从中了解到我国上个世纪的爱国情、民本心、英雄气。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是唐代妇女实际生活的写照,本文拟选择贫妇、商妇、后妃宫女、征妇等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类别形象进行阐释,从社会政治及经济背景角度分析唐诗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其文化内涵,以深化我们对唐代女性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早年深受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他多次说他在年青的时候,对于人生问题搞不通,一个时期相信泛神论,“或者可以说我本来有泛神论的倾向”,因此,在其初期诗歌创作中,泛神论思想是很浓厚的。他的《女神》、《星空》等诗集对此有明显而强烈的反映。例如:  相似文献   

18.
张培坤 《教育艺术》2004,(10):34-35
说到历史剧的创作,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先生。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他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历史悲剧,为革命“立了大功”,有大益于中国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他又以其创作实践为历史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为中国话剧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史剧作家。他曾多次说过:“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者写成小说”。又说他有好些历史研究“是为创作的准备而出发的”①。郭沫若同志一生所创作的历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写于抗战时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部在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席勒(1759—1805)的作品早在本世纪初与二十年代就先后进入中国,从小说、诗歌到戏剧,甚至连童话也没被忽略。 歌德和席勒的戏剧被介绍过来的时间,集中在二、三十年代。歌德的《史推拉》和《克拉维歌》,汤元吉译,分别于1925和1926年出版。《浮士德》的郭沫若译本(第一部)1928年出版,周学普的全译本于1935年出版。1934年还出现过原作的故事梗概《浮士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