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2.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先进》中的一章。该章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它分析注释的文章也很多。但对其中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注释,分析,笔者不敢苟同。今不揣浅陋,冒昧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求教于师长与同志。  相似文献   

3.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首先发问,子路冒冒失失“,率尔而对”“,夫子哂之”,笑而不语。孔子通过“哂”,即表现了对子路的严格要求,含蓄地批评子路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和口气过大的毛病,又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曾皙正在弹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欲说还止,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曾皙的顾虑。于是曾皙畅谈了自己的抱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并发出“吾与点也”赞语。这虽是一次日常的谈话,但孔子却在他与学生之间营…  相似文献   

4.
《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孔子在循循善诱启发子路等四弟子“各言其志”之后,对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为赞赏,乃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这篇谈话,显示了孔丘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抱负和他对这几个学生的鲜明态度。子路“率尔而对”,坦率地表示他愿作一个大国的军政主持者,三年功夫,可以使民“有勇”、“知方”。因为说得不够谦虚,引起了孔丘的哂笑。冉有接受了不谦虚的教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基本篇目之一,对于《侍坐》章的思想内容,众说纷纭。孔子“哂由与点”的态度,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全文、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论语·先进》篇的“侍坐”一章,许多注家对其章旨的理解,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不仅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影响对孔子思想的正确评价。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侍坐”章第三十四注释,有一段文字,对旨意作了带评述性介绍。……按孔子所以同意曾点,后儒之说甚不一致。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奔走求仕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  相似文献   

8.
曾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中的重要角色,说其重要,是因为在四人之中,只有他的回答才得到了孔子的正面赞赏,并且让孔子喟然而叹。课后练习一第一小题要学生回答四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理由是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相似文献   

9.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相似文献   

10.
张正林 《考试周刊》2014,(45):152-153
<正>翻开《论语》中《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一文,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场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相似文献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有)》云:“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其中“方”字,古今注家们作有不同的诠释。笔者就自己读书所及,可将这些不同的训释分为四类:1. 以“义”释“方”。如,何晏《论语集解》:“方,义方也”。2. 以动词“向”释“方”。如,朱熹  相似文献   

12.
《侍坐章》,是《子路曾唽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简称,是《论语·先进篇》的末章。这一章,高中语文课本、几种大学作品选都选为教材。《侍坐章》记述的是孔子与弟子们以“言志”为主题的一次谈话,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是一篇洋溢爱国思想的座谈录。后人对其中有些词句篇章的解说,笔者认为未得其真谛。  相似文献   

13.
《季氏》“无乃尔是过与”句中义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对“尔是过”的理解。“尔是过”不能等同于“尔实过”;更非“过尔”的倒装;乃是表严励斥责的“尔之过。”《侍坐”曾点所言之志的特有内涵为何,孔子于其志深表慨叹与赞许的原因何在等,历来说纷纭而难于取信,这里在有着背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切近文理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对此句的注释和翻译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从未统一。杨伯峻的《论语注释》,王力的《古代汉语》注释:“铿尔:撞击声或曲终声。舍:放下。作:站起来。”新编语文课本,除对“铿尔”的注释含糊不清以外,其余注释也同上说。华工出版社、江夏编写《高中文言文评点注释》,及北京出版社《大学语文》等版本则注释为:“铿尔:曲终声。舍:放下。作:跪立。”可见,上述二种说法,除对“舍”注释成为“放下”是一致以外,其余的注释显然都是不同的。为什么长期以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注释一直存在着分歧,而不能统一呢?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本人以为:搞清瑟的形状构造和弹瑟的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最早与子路“接触”是上中学的时候,《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的形象很长时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当时老师说,子路这个人太容易冲动、太不谦虚,这才被孔子着实地“哂”了一“哂”。所以,在较为认真地通读《论语》之前,我对子路是颇无好感的。  相似文献   

16.
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章》)原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现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侍坐章》虽短短315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称得上鸿篇巨制。它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虽寥寥数语,而人物情态性格毕现。由于课文所涉时代跟学生已很遥远,再加之语言简奥,学生理解颇费精虑,教学备课流程设计可采用以下步骤。  相似文献   

18.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19.
吴锦 《考试周刊》2007,(1):9-10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  相似文献   

20.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