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当今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方向的不明,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鉴于此,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就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探求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时代的骄子。  相似文献   

2.
正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熏陶,这将是多么求之不得的好事。为了使语文文本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我们教师首先必须对文本进行反复解读。所谓的文本解读,在我认为,就是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即在细节处探查入微。一、涵咏文字,关注结构,品味语言艺术具体地说,就是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儿童视角"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不再只是停留在获得知识的层面,还会对学生的生命、情感、审美等更深层次的方面带来重要的影响。那这些作品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王文平 《文教资料》2006,(8):111-112
目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已陆续问世,选文是否富于文化内涵,让学生从中起到提升文学素养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文仅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育和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话剧《雷雨》为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7.
叶圣陶曾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等。"显然,叶圣陶更注重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他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  相似文献   

8.
王禹 《吉林教育》2005,(9):34-34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去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列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意在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富强,升旗仪式的壮观,激发他们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开始教《机械制图》的时候,走了许多的弯路,有时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成效不大。近几年变换思维方式,搞了一些教学改革,现介绍如下:一、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明确学习目的制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首先去掉学生的思想负担。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制图不难,只要认真听课,多画多看,都能学得很好。明确指出,课程本身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前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学好,以消除差生的顾虑。并且告诫学生不要因循以前学文化课的方法,要迅速更新思维方式。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对其进行的反思已推向了纵深。花里胡哨的形式,放任自流的自主,脱离文本的创新,都在理性的反思中渐沉渐没。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又大放光芒。反思后,大家认为语文课堂宜书声琅琅,宜语文味儿浓郁,宜注重人文素养等等。于是有人认为“胡汉三又回来了”。照搬原来的老一套,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晗 《现代语文》2005,(9):43-44
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明确地体现了新课标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性,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解读其内涵,领悟其精神,有助于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当前语文界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对这些文章的教学就是作者、编者、教者、学生四方的心灵交汇,作者的情思,编者的意图,教者的激情,学生的感悟,在教与学中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的.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应试的环境下,使得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教条化,导致了人文素养的缺失。目前,此问题已经得到了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人文素质的缺失对中学语文教育带来的一系列的危害,并重点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从“教学者”角度观察和评价语文教材,它不是固化的,可用就行.教学者评论教材优劣主要看其是否基于“学”“教”“育”,另外,要读懂教材,摸准编辑思想;要和教材编辑保持同一话语系统,不求全责备,肯定教材价值,做到物尽其用;要充分考虑教学者使用教材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实践来构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应利用文本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习不同的阅读策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和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把握教材特点,遵循目标主线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中,相比较以往的语文教材,新增了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的能力,通过续编故事,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作为母语的基础课程,本身具有非常深广的人文内涵。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应该是多元的,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其独特的体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视而不见,势必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教材分析 <操场上>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词语中的动词带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场景,告诉小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相似文献   

18.
第一,明确认识。语文学习,说到底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前,我们强调语文“工具性”,现在我们又在大张旗鼓地宣传语文的“人文性”,我想,这都没有错。语言,首先是交流的产物。离开交流,语言就没有发展的依托。但如果仅仪强化交流这一传输媒介的作用,而忽视其内在的本质内容,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随着人类思想、情感的发展,作为载体的语言,承载了更多的作用。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学习作为工具的语言文字,更要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因此,“工具性”强调“用”;“人文性”,讲究情感、思想、文化的承继。两者正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语文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两者又都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因素——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语言操作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目的的认知则一直处于模糊之中,致使教学始终处于盲目状态。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计依据:一、教材分析 这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8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篇散文,也是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自然情怀》模块的拓展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另两篇为《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  相似文献   

20.
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否定了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育观,提倡活用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以多元的内容,丰富的活动体验,为语文学习注入了鲜活的机制,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游离于教材之外,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为了形式的需要,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这些也无疑偏离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从目前班级授课制的实际看,课本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因此,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因素,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