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物、意、文 陆机在《文赋》小序中说:“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陆机写作《文赋》“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弄清“物”、“意”、“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解《文赋》全文的关键所在。 首先谈谈三者的含义。 关于“物”。一般注本都把“物”注为客观事物,这是不准确的。李壮鹰先生主编的《中华古文论选注》(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注为“指作家要描写的事物”,这是对的,但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2.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作难,就难在"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观察时的感受和想法、事物的特征、文字这三者进行连通、融合,从而实现意称物,文逮意。  相似文献   

3.
关于作文是什么的命题,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正面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反面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管是古代的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家,他们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有感于北宋初年文坛上靡艳和怪涩的文风,立志要革除之;有感于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因而提出了尚“意”的文艺创作思想。这一思想是其父苏洵尚“意”文学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写“真”,毫不做作,冲口而出。这一创作思想对于现代写作学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诗从多维艺术视角抒写了朱熹"士不遇"的情结,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蕴: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幽愤与失意是士之不遇的基本心态;孤傲高洁、横而不流的个体意识是士之不遇的人格写照;游于自然的情怀与"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达观是士之不遇的精神超越;创办书院、著述讲学的人生实践是士之不遇直面人生的现实定位。朱熹"士不遇"情结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元化的社会政治体制及朱熹人生旨趣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中"士不遇"情结的多维艺术描述呈现出朱熹心灵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展示了诗人心理世界所固有的丰富形态和生动特性。  相似文献   

6.
    
<正>生活总是在看似平淡的时候给你意外的惊喜。从初赛到决赛,我一直抱着平常心,最终却收获了硕果,这让我有点猝不及防,有点喜不自胜。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文章体裁、内容架构,我走的是扬长避短的路子。我自认初出茅庐、目光尚浅、笔力不逮、意难纵横,因此自创世界、虚构人物、想象情节,以我手写我眼中世界,绘我心中精彩。  相似文献   

7.
知士而有术焉.微察问之,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谋,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远使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相似文献   

8.
陆机的修辞理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逮意论。要求“意称物,文逮意”,“物”“意”“言”(文)的一致性,二、贵妍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符合文学语言规律和诗歌语言特征的。三、风格论。论述了语言风格同思想内容和文体的关系。四、创新论。主张语言具有独创性,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五、难能论。认识到“物”“意”“言”(文)转化过程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韩非     
鲍亚民 《学语文》2005,(9):30-31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相似文献   

10.
记孙觌事     
靖康之难,钦宗幸②虏营。虏人欲得某文③。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卤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④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选摘自《古文鉴赏》)【注释】①孙觌(d!):徽宗末年侍御史。②幸:指皇帝出行至某地。…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下简称《读传》),很短,才88字,为便于鉴赏,不妨全引于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相似文献   

12.
古代兵家从实战需要出发,特别强调练以致用。《司马法·严位》指出:"凡战,非阵之难,使人可阵难;非使可阵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武备志》中把"阵"和"练"合称为"阵练制",认为"阵而不练,则士偶之须眉耳,练而不阵,犹驱虎豹入市,徒以走众"。戚继光也反复强调,并痛切地指出:"往时场操,习成虚套。号令金鼓,走阵下营,别是一样家数。及至临战,却又全然不同。平日所习器技舞打使跳之术,都是图面前好看花法之类……"。  相似文献   

13.
文言趣读     
常熟吴讷常熟①吴都宪(讷),少为士时,素负气刚介。章御史(王圭),然亦·一不屈士·也。二人不相下,各以豪迈自雄。欲斗,而见之福山②有东岳祠……至为狞恶。又为机括③,设伏于地下,人不知蹑之,则有群偶鬼萃④而抱焉。殿堂阒·寂,人非携一二伴侣,不敢单身而入也。章与吴约,以月黑天阴之时独往,以散饼为验,每鬼前必留一饼。约既·定,章私先往福山,匿·神帐中,具持饼诸鬼  相似文献   

14.
藏羚羊跪拜     
这 是 听 来 的 一 个 西 藏 故 事 。发 生 故 事 的 年 代 距 今 有 好 些 年 了 。可 是 , 我 每 次 乘 车 穿 过 藏 北 无 人区 时 总 会 不 由 自 主 地 要 想 起 这 个故 事 的 主 人 公 — 那 只 将 母 爱 浓 — —缩 于 深 深 一 跪 的 藏 羚 羊 。 那 时 候 , 枪 杀 、 乱 逮 野 生 动物 是 不 受 法 律 惩 罚 的 。 就 是 在 今天 , 可 可 西 里 的 枪 声 仍 然 带 着 罪恶 的 余 音 低 回 在 自 然 保 护 区 巡 视卫 士 们 的 脚 步 难 以 到 达 的 角 落 。当 年 举 目 可 见 的 藏 羚 羊 、 野 驴 、野 马 、 雪 鸡 、 …  相似文献   

15.
孟祥森 《现代语文》2005,(10):29-29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 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 昏怠,辄以水沃面;食 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 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 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 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 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相似文献   

16.
刘俊林 《考试》2008,(1):9-10
断句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方法一【示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参考答案: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参考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相似文献   

17.
鼠画逼真东安一士人善画(1),作鼠一轴(2),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3)。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4),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5),则踉跄逐之(6)。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选自《独醒杂志》)  相似文献   

18.
夺士霰j和日肾/i\·I t 3亥叫-在思.学习艘至责刁Q3-。爸爸对目目长诧 乳逮孑亥≥1宦篙,高未f+么也学矛佥≥。亿每过亡3。乳IL≥喜变3i号胃怠明3。他螅亨巴三国日寸代白々吴老B连业耍%都业B(y色)士戍器(s幅老B矗韶合起栾写麓农三都回武))。整整三耳e寸向,他整e士里头亏各示中图书斡拿亳之中。 为1&0寸爿、\住自己白勺:未念,走恩在瞎向莹邝皂萼望甚至凰5斤里鄯挂上]三民沣一左思使洛阳纸贵(上)@吕鸿群 @张新华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一五五○——一六一六),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身于书香之家。三十一岁时,因与当时的丞相张居正的要求不合(?),未曾中第,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但他一直没被统治阶级重用,只是充当小官而已。汤显祖在士宦穷通上的不得意绝非偶然,而是与他和统治者不合作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处处不合统治者的口味,处处与他们相乖违,是个政治上的反对派。比如一五九一年他给万历皇帝朱翌钧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说“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严历地批评了张居正、申时行在任二十一年的黑暗腐败政治。这一下,不仅群小所不  相似文献   

20.
<正> 先看下列例句: (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左传· 僖公艹八》)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3)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晏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