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音系研究》是已故名语言学家魏建功先生的一部力作,该书以如何研究古音系及如何建立语音史和语言史为宗旨,详述古音乐的分期和内容,论列古音系材料十种,其中五种均为旧音韵学书籍难以觅见的,弥足珍贵,书中所征引、所讨论的中外时贤的论达数十种之;所讨论的范围,所涉及的资料上自甲骨,下迄婴儿学语的讹音,东自日语、朝鲜语汉字音,西至敦煌遗书,可谓囊括古今,包举宇内。《古音系研究》堪称音韵学乃至语言学领域内最富时代气息和战斗精神的作,书中一以贯之的“综论古今通寒,尚论群贤得失”的科学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2.
一《古音类表》是傅寿彤的古音学著作。王力的《汉语音韵学》在附录“汉语音韵学参考书”中列了傅寿彤的《古音类表》。李新魁先生的《汉语音韵学》“上古音”部分也提到了“傅寿彤的《古音类表》分为十五部”。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对傅寿彤的古音学说进行研究。傅寿彤,原名昶,字青徐,贵筑(今贵州省贵阳市)人,清咸丰癸丑进士。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所著除《古音类表》外,还有《澹勤室诗》六卷、《古易殊文记》一卷、《易原》二卷、《周官源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合肥”亲关于“合肥”地名来源的说法质疑入手,运用了《尔雅》《诗经》中关于“肥”字的训释,推定“肥”具有“合”义,从而指出“合肥”地名来源说地悖谬。并试图从音韵学角度阐述“肥”是“会”的假借字,进而提出“合肥”地名来源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4.
学点音韵学     
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专门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经前人不断补充,修正,至今业已建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音韵学体系。 传统音韵学由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大部分组成。“古音学”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时代的音韵系统;“今音学”(又名“中古音学”)则以研究隋唐  相似文献   

5.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文字学(包括形体、音韵、训治三个部门)中的一个部门。音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字音(包括声、韵、调)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音韵学也叫字音学。为什么要学习音韵学的有关知识呢?或者说学习音韵知识有什么用处呢?这个问题有的专家已作过一些论述,我这里从七个方面来谈谈这一问题:1、认识声符。汉字中形声字占了很大比例,据统计《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二以上。形声字是由义符和声符(即形旁和声夸)两部分构成的合体字。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声符…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战于长勺”的“勺”字,课本未注音,查了好多字词典和参考书,给出的读音倒有几个,但都没有讲作为“古代鲁国地名用字”的“勺”读什么音,只有元代音韵学家熊忠在《古今韵会举要》  相似文献   

7.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结合研究对象,可把音韵学细分为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四个部分(略去了人们比较熟悉的现代语音)。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今音学以《切韵》、《广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中学统编语文教材中,《诗经》选了《伐檀》、《硕鼠》,《楚辞》选了《国殇》。好问的学生看了这几篇教材后,可能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三首诗读起来有的地方很和谐,押韵合辙,而有的地方却不那么和谐,如《伐檀》的第二章、《硕鼠》的第二章、《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四句等,这是什么道理? 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如果想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有点音韵学常识.特别是古音学常识。音韵学中的“古音”,指的是周秦时代的语音;研究周秦时代语音的学问,就叫做“古音学”。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向来分为三科: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古音学”以研究先秦古音为内容,也可称为上古汉语语音学。“今音学”以研究《切韵》、《广韵》一系韵书为主要内容,因为这些韵书基本上代表着中古音的原貌,所以又可称之为中古汉语语音学。“等韵学”则对《切韵》、《广韵》一系韵书所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并从音理上加以说明,亦可目之为中古音系的声韵配合图表。比较起来,三音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周易》又称《易》或《易经》,它是我国上古巫术迷信时代为适应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部巫术著作,也是上古先民遗留给我们的一部重要典籍,凡学古治经者都不能不读这部重要著作。人们之所以对这部书感到玄奥神秘难解,主要是在于它的宗教巫术性和由这种宗教巫术性所表现出来的一套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在于古今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于古今语言文字的障碍,也在于它奇特而复杂的占篮方法以及后世各家对它的种种穿凿附会的臆说安解等。《周易》的主体和本质部分是“经”,亦即它的“八卦”、“六十四卦…  相似文献   

11.
《汉语音韵学常识》是唐作藩先生一本普及音韵学常识的著作。这本书虽然只有86页,但为我们介绍了许多音韵学的基本问题,内容涵盖了音韵的基本概念、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普通话语音系统来源等等。此书不仅在国内多次再版,而且还在日本出版了日文译本。可见,在普及音韵学常识方面这本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此书有显著的四个特点值得关注,本文将围绕着这四个特点对《汉语音韵学常识》作一个简要的评介。  相似文献   

12.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8,(17):F0002-F0002
《高考数学》2008年7月将进行新一轮改版。隆重推出“名校学案”、“创新试题”两个主打专栏。“名校学案”设置名师异学、学习诊断、释疑解惑、学习一得、达标强训五个子栏目,透彻解析考点,同步指导复习。  相似文献   

13.
“古无轻唇音”是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提出的,收在他的学术杂著《十驾斋养心录》中。这一结论为钱氏之后的多数音韵学者所信服,并成功地运用于文字学、音韵学、训估学的研究,显示了它的实用价值,从而也就证明了它的可靠性。自钱大听之后,音韵学研究在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进步,与音韵学密切相关的现代语音学、方言学也建立起来了,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这样的条件,使我们能从更多的方面去验证钱氏的结论。今天看来,“古无轻唇音”仍然是一个正确的结论,但钱大听用以论证的材料还是不充分不全面的,论证的推理也存在严重的缺…  相似文献   

14.
“纽”是传统音韵学习用的名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音韵学著作、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不完全相同。今人一些论著对它的解释多有出入。“纽”的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今人说法颇不一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声纽”说:“汉语声母的别名,也称纽或音纽。最初指韵书每韵中的小韵,一个小韵称一纽。后来等韵兴起,把一个字音分析成声母、韵母两部分,于是声母也就沿用了声纽这一名称”。陈振寰《音韵学》中说:“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唐代。  相似文献   

15.
猪八戒=唐伯虎?文/许嘉璐图/李宽〔编者按〕《猪八戒=唐伯虎》一文,提出了语言学中的一段“公案”,即“声转”和“假借”固然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中的一条规律,然而若运用不当,或者无文献佐证,则必会出错误,以致得出“猪八戒=唐伯虎”的荒谬结论。这篇文...  相似文献   

16.
冯皓 《现代语文》2002,(5):51-51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i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in”音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i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i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  相似文献   

17.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í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ín”音 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文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í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í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近读《战国策》,忽然记起“幸”在古代宫廷中所指的意思:“亲近,宠爱。”(“君王…  相似文献   

18.
文有定法古今同──《天上的街市》与《桃花源记》之比较李绍德讲到《桃花源记》,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学生:“这篇文章表现手法与以前学的什么课文相似?”学生不约而同的想到《天上的街市》。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古今两位作家的写作时间也相距一千五百年之遥(...  相似文献   

19.
对外汉语系潘文国教授出版《韵图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十六开精装,35万字)。在传统音韵学三大部门(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中,等韵学一向视为最为艰深的部门,对等韵学的核心韵图,尤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潘文国此书可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有人戏说此书可与清代戴震的《声韵考》(以古音研究为主)、陈澧的《切韵考》(以今音研究为主),合称为“韵学三考”,可见此书的  相似文献   

20.
荀勖《荀氏录》与崔豹《古今注·音乐第三》,是西晋乐府诗批评中的两种代表作。《荀氏录》所反映出的荀勖之于乐府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与《宋书·乐志》、《晋书·历律志》等之相关记载,共同构成了苟勖“古今并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崔豹在《古今注·音乐第三》中对19首乐府诗的题解,不仅首次将“前乐府”与汉乐府合而为一,同等对待,而且开对汉魏乐府“题解类批评”之先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