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生的多源性、传播主体或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效应的敏感性、监控的复杂性。少数民族地区应对与化解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应遵循舆情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舆情传播主体的平等性、舆情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舆情传播效果的"蝴蝶效应"等规律。  相似文献   

2.
真实、完整、及时的信息来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其中,舆情信息对于领导决策必不可少。舆情,是指民众对管理者的某些政策、制度和施政行为及有关社会现象所持态度的舆论。舆情是发布者思想的反映,不同程度地影响接受者的思想和行动,而且舆情能够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共振放大效应,形成更大的群体压力。因此,对舆情的及时掌握、科学分析和妥善处置,考验着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文章着重研究图书馆在舆情监测分析中的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3.
一、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聚合效应 从聚合的角度来看,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或敏感事件引发的网络特定群体或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的规模性聚集.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传者与受众的角色划分,整合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以融合同步传播、异步传播为特点的新的网络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一件因微博动员而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如果以时间为轴作为研究的主线,那么,它就包括了传播演绎的过程和网友情绪的变化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舆情的处置过程分为时间处置、过程处置和情绪处置。本文将重点分析微博舆情中的过程处置。一、微博传播的涟漪效应微博社会动员的传播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假设微博舆论场是平静的水面,舆情事件好比砸入水面的石头,该"石头"正是发动传播的首帖或称舆论源。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围绕舆论源呈同心圆扩散,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涟漪式传播。整个涟漪圈主要由支持转发  相似文献   

5.
政治传播效应的研究,需要走出传播学视角下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中心论”的困境,回归到政治活动本身,应以政治活动为根基,用政治学的理论来诠释.政治传播活动是国家宰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过程不可能是信息的自然循环,因此“媒体”永远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政治传播的效应,不可能直奔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微观态度而去,而总是着力于宏观的政治治理效果.这样一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便必然成为政治传播效应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说,政治传播始终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为最终目的,检验政治传播的“效应”如何,须以这几个方面为基准.  相似文献   

6.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怎样才能把更有价值的新闻资讯传播出去,达到社会效应和传播效应的较优值?这是房地产报道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琴 《新闻窗》2014,(5):81-83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大众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案情决定舆情,但是,在案情之外,还存在着诸多影响舆情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大众心理、媒体报道等,其中,媒体作为案情和舆情的一个中介和主要传播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将重点探讨由媒体所报道的诉讼性事件发酵而成的舆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并从法院的工作实际出发,试图就规制舆情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8.
舆情是我国映射社会舆论的重要"晴雨表"。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重大舆情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了社会舆情的传播学效应,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对舆情的生成、传播、控制规律进行研究,从而为社会舆情的预警与控制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主流媒体作为网络舆情传播与治理的主体,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信息传播力、舆论引导力与社会公信力。平台型媒体融合互联网平台的运行逻辑与网民情感传播特征自主可供地实现了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技术可供赋能主流媒体准确分析舆情话题与网民身份,实现情感调控;内容可供切实打造集资源的广泛聚合、内容与服务的多元开放,并通过情动式嵌入促使用户深入渗透;管理可供以“聚合”与“连接”的思维不断形成多媒体传播矩阵,强化了舆情传播与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凝聚起网络舆情治理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媒体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舆情形成、传播的规律相应发生改变,由传统媒体呈现、升温、爆发到熄灭,变成了新媒体启动、传统媒体助力,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骤起骤落式的舆情“大剧”.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自鸣”与“自明” 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舆情传播多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经由政府宣传部门或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来集中呈现;另一种体现为散落在坊间的集合性意见,经由人际或组织内口头传播而呈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舆情传播模式被打破.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微博急步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其突出的传播时效和舆论发酵、发动功能正在改变着舆论引导的传统格局。舆情发酵地与舆情发源地由于采访权受限,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长期以转发为主,在以往的舆情事件中主要显现发酵功能,异军突起的微博打破了这一格  相似文献   

12.
肖飞 《东南传播》2016,(12):42-45
本文通过对网络热词的传播路径,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舆情进行分析,研究网络热词在传播与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并由此探查围绕热词所反映的社会舆情生态结构的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信息生产方式变化:由传统的组织化生产到社会化大生产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热点舆情事件的传播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其传播的基本路径为:综合或专业论坛爆料——微博扩大传播面——传统大众媒体"主流化"、"仪式化"——新浪等门户网站转载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从上面可以看出目前的新闻信息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专业组织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形式,社会性媒体让"人人是记者"变成可能,促使组织化的新闻生产逐渐"去中心化".社会性媒体能让公众快速获取信息、积极表达意见乃至促使社会行动,如"围观改变中国"所言,其民意聚集、舆论生成的功能将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发挥积极作用.尤其当一些关乎社会问题、官民冲突、权力腐败的公共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较慢、报道空间受限,当事人、目击者以及新闻从业者更有意识地利用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效应,以发文、转帖、关注的围观力量进行传播和动员.  相似文献   

14.
倪万 《青年记者》2017,(21):45-46
近年来,舆情反转现象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乃至广大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舆情反转虽然还没有非常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对“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手术台自拍事件”以及“东北大妈讹外国小伙”等舆情反转事件分析后发现,舆情反转现象大都表现为随着舆情事件发展在不同阶段的推进,关于事件的事实信息不断呈现,社会舆论出现偏移、反转、倒戈的现象,乃至媒体报道、社会公众意见也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曝光、媒体报道、网民讨论、大V评论等诸多因素构成了舆情反转现象中信息场的乱象,各类信息不对称、不平衡的呈现成为导致舆情反转甚至舆情多次反转的核心原因,也因此引发了新的社会信任危机.这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声、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思维趋向,并随着事件事实的逐步显现,重塑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王晰巍  张柳  黄博  韦雅楠 《情报学报》2021,40(2):194-203
通过构建区块链网络谣言甄别模型,形成网络谣言自净和可追溯机制,为舆情监管部门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网络谣言治理和舆情引导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基于区块链技术和UML图形,在对区块链属性和工作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前提假设,从舆情爆发期和区块链审核、舆情发酵期和区块链过滤、舆情扩散三个阶段构建网络谣言甄别模型,并结合"塑料大米"这一网络谣言进行仿真实验,对区块链的网络谣言甄别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区块链的网络谣言甄别模型可以保证舆情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可净化网络谣言和保证舆情信息完整性。构建的甄别模型相似度函数是一个相对粗糙的方法,没有考虑信息存储的上限,由于挖矿难度的不断累积,哈希值的计算过程是一个非常耗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知识传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视角,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知识传播效应。从社会效应看,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进行知识传播中会产生和谐文化效应和教育社会化效应,同时又有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效应。从经济效应看,集中体现在知识溢出效应、文化扶贫效应、资源优化效应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研究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为相关部门加强社会舆情信息监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属性出发,对移动端和非移动端雾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在应用研究层面,以新浪微博中雾霾话题信息为例,采用Java编程方式接入新浪网API开放平台获取新浪微博数据,使用Gephi软件及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绘制有关图表.[结果/结论]揭示了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点,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并为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实践层面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提供了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8.
张晔 《新闻世界》2013,(9):128-129
微博舆情是民众在微博空间里的舆论反映。近年来,民众借助微博表达意见、讨论公共事务、维护公民权力的事件屡见不鲜。微博舆情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传播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传播过程的阶段性与周期性、传播路径的点对面与裂变性等特征。微博舆情的发酵,聚焦了网络民意,成为舆论演进的助推器,构筑起全新的社会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人大-方正舆情监测平台数据,直观化呈现出2012年中国社会舆情整体态势和特点:社会舆情整体压力上升,50%事件集中在社会与法领域,社会民生话题不断上升;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和河南等地;微博成为整个社会话语场域的策源地、意见发酵池;舆情事件议题活跃周期为23.2天等等.  相似文献   

20.
高宪春 《新闻界》2012,(1):39-46
议程设置是舆情事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重大舆情事件爆发是社会冲突的极端表现.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汲取社会冲突理论合理部分,分析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新规律.基于传统媒介环境单向强势传播思维的两种舆情研究取向,遇到困境.新媒介发展和融合促使舆情事件生成扩散规律发生改变;新媒介成为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重要平台;多级议程流动引发多层级化、多元化冲突融合发力的可能;个体有主动促成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倾向;社群在影响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方向发挥重要作用;对社群和大众主流媒介的干预影响了舆情事件的生成及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