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导读】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中,陶东风试图重新回到文化研究的真正起源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立场和视域,这种回返式的转向意味着中国的文化研究正在摆脱西方影响,走向真正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陶东风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从价值观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传媒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力。"娱乐化"本身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但过度"娱乐化"导致了网络媒体滋生出一系列伦理危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重构,降低了大众文化品位,模糊扭曲了善、恶、美、丑的概念。审视网络媒体过度娱乐化现象,呼唤伦理道德的回归,是防止"娱乐化"造成价值观沦陷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五.针对十几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严重偏差,如,世俗关注的异化导致的平面化、庸俗化,作为理念反叛的解构主义对于艺术精神的消解和伤害,曾庆瑞教授给予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并对由此而蔓延的电视剧艺术"恶性娱乐化"的不良倾向表示了忧虑和愤慨,并寄希望于电视剧艺术批评担当起以言立说、净化荧屏的职责,推动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22):51-55
当前对真人秀节目的功能认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真人秀节目只是简单地娱乐和消遣的样式,真人秀节目中的偷窥和隐私的特性也常被研究者作为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表征进行抨击。但是四川卫视真人秀节目《咱们穿越吧》的实践研究证明,知识为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创新提供新鲜的主题元素和创作空间,并通过知识的娱乐化表达实现了"娱乐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陆旭燕 《青年记者》2008,(14):55-56
新闻娱乐化是传媒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总体来说,学界对新闻娱乐化褒贬参半.笔者认为,对新闻娱乐化的探讨,应从新闻娱乐化的内涵开始. 最早对新闻娱乐化进行定义的是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2000年10月,在<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一文中,李良荣教授认为"新闻的娱乐化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1]这个含义与当时美国"用来形容传媒提供没有实质的家长里短的消息"[2]的"娱乐信息"的含义接近.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理清新闻娱乐化、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新闻娱乐化的伦理反思和对策研究.有助于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蒋琳 《今传媒》2014,(7):47-49
目前各大卫视的儿童选秀节目构建了消费童真、狂欢童趣、借"童"扩"利"三重价值取向,导致审美品位、平民娱乐与中国儿童价值观和电视传播核心价值体相背离。具体实践中与儿童接触和交流的所有个体都要摒弃主观化倾向,设置合理的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娱乐环境,才能让陷入争论的儿童选秀节目获得新的生机和观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本土化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方法的建构,需要抓住中国经验的特殊性,而其关键之一是回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语境与发生现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伴生物和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只是在审美层面谈论和评价以邓丽君流行歌曲为代表的发生期大众文化,更要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角度把握其独特价值与流行原因。回到历史现场的中国大众文化发生学研究,是对机械搬用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价值取向的全方位质疑和超越,也是本土化、在地化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范式建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王杰立 《东南传播》2012,(5):123-124
娱乐新闻语体是娱乐大众化言语在新闻语体的基础上的变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娱乐新闻语体更符合贝尔提出的"听众设计"语体理论。我们从语言进入新闻领域的变异和反变异的过程来研究新闻语体风格的变异,威逼型、民主化、娱乐化是综合新闻语体由现代到当代转变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反应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以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石晓雯  龙艳 《东南传播》2011,(6):152-154
教育电视从一开始出现便紧跟观众的需求,它为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当前这个通讯便捷、获取信息渠道异常广阔同时又推崇大众文化的"后现代"社会中,教育电视节目的创新日益艰难,受众对教育电视传播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好社会教育的责任,研究观众需求,充分了解观众收视心理,永远是教育电视节目实行娱乐化的出发...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里涌现的启蒙主义思潮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向来备受当代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美国学者叶凯蒂(Catherine Vance Yeh)的《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Shanghai Love:Courtesans,Intellectuals,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1850-1910)就是从作为现代国际都市的上海的娱乐业出发,将身处都市娱乐暴风眼的名妓和知识分子推向大众文化的先锋领域.  相似文献   

12.
娱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排解困难、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在日渐显露出区域性消费社会的当代中国,影视文化显现出明晰的娱乐化征候。其原因主要在于非理性转向对人类感性方式的释解,消费社会的特殊心理诉求以及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对影视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中国电视生态失衡的诸多症候,试图在追问中思考中国电视的未来发展走向.这些问题包括:如何改变当代中国人"被迫"看电视的状况;如何看待电视传播中的"大众文化"、"收视率"问题;如何从对于"儿童"、"女性"、"娱乐"诸种观念的误解中解脱出来;如何找到电视人合适的角色定位;如何在对身体与灵魂、历史与未来的观照中拓展电视媒体的文化视域.  相似文献   

14.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导致了传媒娱乐化 工业革命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的出现,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不期而至.客观地说,大众文化至今仍是个带有歧义的概念,不同的论者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理论视野各有其侧重.大众文化一词究竟是用"MASSCULTURE"还是用"POPULAR CULTURE"去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结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大众文化有一个较为宽泛的认识.从不同论者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按照商品规律生产和制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体验的文化形态.其主要包括通俗报刊、畅销书、广告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图书馆界,不少组织或机构纷纷提出各自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这一现象的出现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相反地也有可能导致图书馆价值"核心不核"或"自我否定",使现代的图书馆学研究陷入新的理论误区。为此,对图书馆价值形成的基础作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重读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有很多新的启示.以印刷术为基础的"阐释时代",到当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成为当代社会化标签.互联网技术下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娱乐思维存在于所有的公共话语和言论中,社会的文化内容也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当今社会是不是出现了"过娱"或者"娱乐至死"的现象?《娱乐至死》的预设和对当代的启示,值得我们重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4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法国远东学院共同举办了中法系列讲座第五十一期<突飞猛进的一百年--从欧洲近代出版业的诞生到大众文化的勃兴>.大会邀请了法国凡尔赛大学当代史学教授、国民教育部"当代社会文化史中心"主任让-伊夫莫里艾教授作为主讲人,会议的组织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萧东发教授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也作了简短的发言:萧教授简单的比较了近代欧洲出版业与中国古老的出版业之间的异同,指出了现在全球出版的发展态势是充满空间又必须"遭遇竞争的",出版业的明天需要每一个出版人的努力.会后,很多听讲座的人纷纷提出相关问题,三个小时的会议延续了半个小时才结束.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娱乐节目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娱乐化转型,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但也有一些娱乐节目为了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逐渐向"三俗"化倾斜。鉴于此,从市场、经营者以及受众角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就如何使中国电视娱乐文化健康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电视娱乐化"正在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现阶段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确引导"电视娱乐化"趋向,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解读其中的文化意义,在娱乐精神的指引下消除低俗的娱乐误区,加强职业规范和行业监管,构建健康的娱乐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娱乐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传播现象.本文从分析新闻娱乐化的产生背景和客观现状入手,指出了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以及目前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度"的把握的重要性,对如何把握新闻与娱乐的"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