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方韩事件”中的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肖明珊 《新闻界》2012,(6):46-50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微博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朱妍 《今传媒》2011,(4):101-102
2011年春节,微博"打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之一,在微博客上再次激起滔滔民意。这是全民上下的一次通力合作,是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微博客独有特性与强大影响力的再次展现。本文拟通过分析微博"打拐"事件,从中得出微博客的社会影响力,由"小微博"窥探"大社会"。  相似文献   

3.
戴嘉宜 《新闻世界》2011,(7):130-131
近年来,微博已成为网络舆论的强力推手,在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的讨论中,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信息扩散能力和舆论监督作用。本文以新浪微博上关于"乐清事件"的讨论为例,对微博主们从微博平台上的言论互动到付诸行动成立"观察团"这一现象作出分析,以期为微博的良性发展提供具有可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博的日益兴盛,微博已逐渐取代BBS、博客成为网络爆料的第一选择,随着一个个社会事件借助微博发酵并蔓延,微博正逐渐成为反腐调查的重要舆论监督场。本文以"表哥"事件为例,分析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以及其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6.
微博以其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的优点逐渐成为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用来交流沟通的新渠道,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使用微博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微博内容的泛娱乐化与碎片化、受众道德意识的削弱和虚假信息的泛滥,因此加强微博用户的道德修养、加大"把关人"力度,从而帮助受众正确、客观地看待微博,共同推进微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晓旭  孙莹 《新闻知识》2012,(2):71-72,75
微博传播方式的便捷得到受众的青睐,其所关注的公共事件更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郭美美事件"可谓其中引起关注度较高的事例。本文透过"郭美美事件"在新浪微博的发展,结合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简要概括并分析微博中舆论监督的平民化、实时性、广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吴丽娜 《新闻世界》2012,(8):125-126
微博是新兴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笔者从2011年红遍网络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入手,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特性引发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这个过程的产生、扩大和升级的各个阶段,所受微博影响的因素都是不同的,并且在不同阶段引发的公众的关注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何奉华 《新闻世界》2013,(6):178-179
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然而微博新闻传播却面一临诸多问题,如现存的新闻信息无法证明其真实性、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众多的说法而人们无法判断事实是什么,类似“罗生门”现象。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袁厉害事件”为例,分析微博新闻传播的“罗生门”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反思。  相似文献   

10.
王媛 《新闻知识》2012,(12):25-27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极化个案时有发生,但主要出现在网络领域,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中同样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但其主要诱因是传统媒体报道的失衡。本文梳理了"小悦悦事件"的经过及事件中媒体报道失衡的表现,从媒体的逐利冲动和报道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了这起报道失衡的原因,提出回归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是避免类似状况出现,实现正确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WEB 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选取"郭美美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将"公共领域"分解为"转发次数"、"评论次数"、"评论态度"三个维度,以此来衡量微博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谢佳沥 《新闻世界》2011,(12):112-114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在频繁发生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其中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频频“现身”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但长久以来,人们大都将目光集中于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而笔者认为,只要应用得当,微博一样可以成为政府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3.
洪见骁 《东南传播》2013,(12):42-43
体育微博在体育信息的传播以及受众之间的网络互动上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中普遍存在着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开始慢慢在体育微博中开始出现,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原因,在网络和现实中都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新浪体育微博为例,努力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帮助人们理性地去看待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探讨微博时代个人信息如何利用寥寥数语的微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利用寥寥数语的微博避免给个人和组织带来灾难?针对这一选题,本文在统计、分析并根据门户网站对网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用传播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微博时代“蝴蝶效应”的利弊和利用规避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艳 《新闻界》2013,(6):69-72
"中国"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在很多场合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微博信息的传播被赋予了口语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质,这在近期"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草根"、"公知"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宣泄"中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既是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挑战,又在喧嚣中显现出不同的诉求和力量。本文就着眼于对"钓鱼岛事件"中各方的微博话语做一分析,力图揭示出在这种聚焦于"中国"背后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取向,从而在另一层面上予以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提供某种话语走向的镜鉴。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书背景的基础上,,以2016年微博热搜"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分析在当代媒介环境下其群体心理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诺  陈夏蕊 《新闻世界》2012,(6):185-187
本文以“八毛门”事件为例,透视微博和报纸之间的互动,分阶段地分析二者互动的特点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赏樱门票涨价"一事激发了网民在微博热议。本文以此案为例,对网民的相关评论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网民在微博中探讨比较温和的社会议题时产生的群体极化现象。本研究重点关注极化过程的走势拐点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网民的具体话语表达及其折射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争议性的话题和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为群体极化奠定了基础,媒体的官方微博设置的议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极化的走向。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境下,讨论中形成的群际关系和网民的社会身份意识会忽然消解或者引爆群体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吴玲  吴思雪 《新闻前哨》2022,(13):26-27
今年开春,网民针对“刘学州寻亲”事件开启广泛讨论,纷纷表达对这起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群体意识被迅速唤醒。本文将通过内容分析法来探究这起典型案例的群体极化形成机制,分析出议程设置和情绪感染的现状,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群体极化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梳理与研究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明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舆论引导与管理策略,以及引导网络公民的理性成长。  相似文献   

20.
微博在青海玉树地震中的优越表现赢得了社会公众和业界学者的高度评价。本文从微博自身的特性、微博客的心理特征、微博在灾难性事件中的功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微博这一传播形式,并对微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