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五台山地区农村婚丧礼俗中保留着大量的传统陋习,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和纠纷,成为这一地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是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丧葬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丧葬文化变迁受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成为丧葬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又推动了丧葬习俗向规范化转变。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政策制定与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冲突、"孝"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冲突是重庆市奉节地区丧葬文化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三大矛盾,而这三大矛盾催生了特有的三峡库区农村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3.
农村历来重视丧葬活动,在殡、葬、祭等丧葬活动中,有各式各样的丧葬仪式。丧葬仪式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是体面地安葬逝者,体现人的价值;二是保存了传统的民族风俗文化,教育教化村民,促进个人成长;三是加强村民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村庄凝聚力;四是整合村庄资源,促进村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五台山地区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具有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的丧礼,揭示出其所表现出的人的生死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改革丧葬奢靡之风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丧葬礼仪在中国农村社会历来受到莫大的重视,程序繁琐却普遍盛行,历经改革却经久不衰。传统丧葬礼仪顽强生命力的背后反映的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对农村传统丧葬礼仪进行梳理总结,从农村治理角度切入,以期探索农村传统丧葬礼仪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与调适--以永仁县谢腊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和转型,与其经济社会相适应,这是传统文化的必然走向。云南楚雄州永仁县谢腊彝族在长期与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接触、交流、磨合乃至碰撞中,不断调适本民族传统文化,吸纳了优秀的文化成份,使彝汉文化融为一体,顺其自然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并与当代先进的科学文化嫁接。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村民事纠纷,首先借助法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农村民事纠纷进行类型化,将农村民事纠纷划分为财产类、人身类两大类型,其次再对两大类型细分为多种农村民事纠纷类型。最后分别从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村民事纠纷的特征、产生原因进行了宏观基础分析,指出要解决农村民事纠纷必然立足于农村特有的环境背景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其转变的快慢与功效直接取决予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取决于其质量的提高.而人力资源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农村教育.对于加快开发我省农村人力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兵南下,江南地区饱受战争的摧残,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由于战争以及战后诸多因素的影响,江南市镇普遍衰落,其中部分市镇因此而一蹶不起,永远地沉寂下去;而一些市镇则在康乾年间又恢复了活力。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这些因素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江南地区的一个普通市镇——青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在变革前后社会经济变化的描述,从而分析这场变革对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福建仙游农村婚俗变迁为例阐述婚俗变迁与《婚姻法》规制的关系,认为《婚姻法》在废除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在办理结婚记和禁止早婚早育等方面的规制力不强,进而提出《婚姻法》的制、修订应紧紧立足于民俗基础、相关法律规定要尽量做到周全、要加大《婚姻法》的宣传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工业化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变迁,商品化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逐渐没落,工厂的设立吸引着乡村女性进入大机器工业中。这种社会变迁改变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也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女性在大机器工业化下的生存,亦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金融机构作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核心要件,是联系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纽带。通过研究安徽省太湖县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地农村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和投入力度产生了影响。基于此,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资金回流,以促进太湖县农村经济增长和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王飒  梅峰 《考试周刊》2009,(47):152-15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文化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对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探索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途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温锐教授的《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通读全书,我们觉得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1.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可贵探索温锐教授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采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作为研究20世纪中国传统农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杭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杭州市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和取得了长足进展。本调研报告对杭州市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进行了局部调研,其成功经验和发展的方向值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新兴的区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管理技术,具有细致,系统,条理清楚,反应迅速的优点,贵州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经济资源的时空组合失衡,导致一些资源紧缺,一些资源利用不充分,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更科学有效的资源管理方法,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本文拟以贵州省长顺县板床村的村域经济系统的GIS管理为例探索GIS应用于农村社会经济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提供的体制环境和文化传统内蕴的自组织机制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精英的成长,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能够正向地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九溪村精英成长的内外部机制及其对村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双向关系中,可以看到乡村社会原有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是精英成长的内部土壤,此“传统资源”不容忽视甚至在当下应予特别地重视;时代变迁对村落社会的影响及其给精英人物命运的走向带来的机会并非是脱离精英人物成长土壤的绝对“外部”因素;正是在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精英人物的成长才与其活动的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在村落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热点,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民族地区农村由于地理与历史等综合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力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那坡和平养殖协会以“党委+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开展“五统一”活动,大力发展了地方经济,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也在参与发展农村经济中获得了基层社会再组织化、与基层政府合作互动、相关群体利益协调等宝贵经验,为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村庄建设与治理提供了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其生存和发展呈现出与现代社会的高度不适应性。通过对福建省永安青水乡的实证调查,从其空间形态变化获取其演变的轨迹和独有的特征,归纳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困境,如区域经济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无从发挥;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风险度较高;新技术、新理念推进缓慢;生产和销售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思考,要发展传统村落经济,必须为其署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经济战略,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指导,加快观念更新,尝试新技术,并为其提供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的辅助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从空间性的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强调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应以主体的在场为前提,具有场域性和空间性。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均具有特定的空间性特点。本研究中首先以传统的奘寺教育为例,阐明传统教育的实践空间具有地域性特点;其次运用数据分析,呈现瑞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这种不均在结果上表现为农村傣族青壮年多外出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最终返乡。教育赋予了个体实现就业流动的能力,这种赋能体现了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的运转逻辑和跨时空联结。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实践空间,成为将社会行动从地方社会脱离出来的脱域机制,并对传统社会文化空间产生冲击。本研究还对目前教育扶贫中的行政举措和市场力量加以分析,由此强调教育扶贫需遵从场域的逻辑,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是有效增强内生动力的非制度化路径,儿童应成为非制度化路径中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