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时下,《隋唐演义》、《隋唐英雄》轮番上演,火爆荧屏。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标准的"皇二代",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民脂榨尽,民怨沸腾,群雄并起。隋炀帝最终被杀,隋朝勃兴速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虚心纳谏,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唐太宗患  相似文献   

2.
魏征与唐太宗是历史上一对有名的贤相明君。他们君臣之间同心协力,对于促进初唐的安定繁荣,开创著名的贞观之治,各自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讲到唐太宗,总会提及大胆谏诤的贤臣魏征,同样,提到魏征,也忘不了虚心纳谏的明君唐太宗。但说起他们君臣之间的遇  相似文献   

3.
巩锋 《中小学电教》2011,(3):156-156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名言,而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不错的,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进行自省,同时与周围的同行进行对比,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便于及时进行改正。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新论     
"唐太宗新论"一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一、唐太宗比秦始皇等历代封建皇帝的历史地位高得多;二、唐太宗比历代一些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更适宜于做皇帝;三、"贞观之治"的出现在当时封建统治者这一阶层来说主要是唐太宗的功劳。  相似文献   

5.
(一) 海南的有史文化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海南古属构越之地。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后,设置三郡,即桂林、南海、象郡,海南岛是象郡的边陲。尔后,汉武帝、梁武帝(晋代)、隋炀帝、唐太宗(贞观五年)、宋元明清均在海南设有行政机构,委派朝廷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对帝王的称呼中,既有庙号,也有谥号,还有年号,例:周文王、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崇祯、康熙、道光等。那么,庙号、谥号、年号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出生之日,正是隋王朝由盛转衰之时,隋炀帝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侵高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611年,知世郎王薄登高一呼,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农民战争如火如荼的年月,李渊被隋炀帝提升为太原留守。李世民看到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即积极协助  相似文献   

8.
公元662元的玄武门之变使秦王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定年号为“贞观”。这位身经百战的乱世英雄堪称好学之辈,不仅学习先贤圣哲的教导,聆听并思辨谏臣的观点,而且还很重视“反面教员”提供的“反面教材”,从而反其道而行之。据史书介绍,唐太宗为巩固大唐天下,常常对前朝的亡国之君隋炀帝的所作所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们多称赞唐太宗"四夷一家"、"爱之如一"开明进步的民族观,并将其原因归结为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和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家族背景等因素,然而很少提及唐太宗民族观的另一面,也并未对其民族观中存在的两种对立观念进行分析,这里对唐太宗的民族观及其成因再作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626~649年)为唐朝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善于用人。他的用人思想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笔者就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及给我们的启示谈一些看法,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和"台阁体"在明、清两代用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把以"三杨"为代表的诗文文学形态称之为"台阁体",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共识。  相似文献   

12.
"引经决狱"司法制度起始于汉代。从汉直到隋唐,"引经决狱"一直是古代法官审判案件的指导思想。"引经决狱"以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作为依据,其核心内容是"原心论罪"。"引经决狱"体现的司法理念和法律原则对现代社会的法律运行现状和司法改革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祭孔释奠存在一个时代性问题。纵观祭孔释奠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和现代,不存在哪一个时代祭孔释奠跟前代完全相异,也不存在哪一个时代跟前代完全相同,具体包括跪拜礼、乐章和服饰等方面,体现了祭孔释奠的时代变迁。其实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其对汉武帝的上疏中便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问题。如果我们去除蒙在“改正朔,易服色”身上的种种神秘色彩,单就其思想之时代性而言,则我们现代之祭孔释奠亦是应该“改正朔,易服色”的。现代的祭孔释奠的改制应该遵循孔子“损益”的思想原则,既要强调其时代性,同时也不能完全摆脱古制,一味标新立异,从而真正做到礼乐和谐、文质彬彬。  相似文献   

16.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7.
世宗“即位诏”的颁布,不仅稳定了政局,而且成为“嘉靖新政”的政治纲领。但是长达六年的“大礼议”阻碍了杨廷和等人改革的进程,使武宗弊政革而复生。尽管如此,“即位诏”清醒地把握了嘉靖初期政治的关键,因而很多内容被其政敌——“议礼派”所继承。  相似文献   

18.
道情又称“渔鼓”,又名“黄冠体”(道人的装束),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传出世思想,后经演变发展为我国民间曲艺的一种。陕北道情是以清涧道情为主体,吸收了陕北民歌及陕北说书的部分曲调,极吴陕北地方特色,成为陕北地区民间曲艺的重要形式,其曲调丰富,音乐优美,主要体现在衬词、节奏、唱腔、调式、过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受秦汉以来国家郊祀传统和思想观念影响,首次确立了立春祭泰山的制度,岳令作为东岳庙管理官员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显示着国家对东岳庙的重视,官方对岳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成熟.隋唐时期三祀制度出现,泰山位列中祀,在泰山祭祀史上首次明确标示出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等级与规格,从不用乐看,表现出与其它中祀的不同之处.山川封爵现象在唐代出现,泰山神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对唐代的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的诠释,杨普罗先生以“立如立人、达如达人”的观点指出了杨伯峻先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杨普罗先生对“仁之方”的解释是独特的,然而他的解释并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仁学基本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在表述上虽然易于让人产生误解,但却为理解孔子仁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自己要想立、要想达,同时也使别人能够立、能够达。“仁之方”为人的“立”与“达”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己与人的“共立”“共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