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62):26-27
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很长一段时期,隐喻都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而后产生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本文旨在阐述修辞隐喻、认知隐喻的特征,探讨其异同。  相似文献   

2.
隐喻的认知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人类一切语言的普遍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类思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菥和探讨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旨在探究隐喻研究由修辞到认知的历史发展走向,隐喻认知本质及其产生的认知心理基础,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隐喻是如何生成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3.
隐喻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修辞概念,事实上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大量使用隐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思维重要的认知手段。本文试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特点和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其主要功能只是对语言的修饰。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了崭新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52):28-29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功能只是语言的装饰,是对常规语言的变异。近期的语言学家打破了这种局限,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语言研究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而应该超越语言本身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本质。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看待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同时以"爱"为例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三种主要隐喻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是语言现象和思维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然而,目前,不少国内的隐喻研究停留在词汇层面,应从隐喻的神经元理论说、隐喻的文化传承功能和语用功能等几个视角,开辟探讨隐喻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功能也只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技巧,是对常规语言的变异.认知语言学打破了这种局限,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语言研究也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而是应该超越语言本身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来论述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同时以"爱"为例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三种主要隐喻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程明 《教书育人》2013,(18):100-102
隐喻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隐喻的研究渊远流长,一直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直到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才真正开始从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隐喻,并将其纳入语言学研究领域,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知世界主要依赖于语言,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化的,它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隐喻的这一功能导致大量新词汇的产生,语言变迁,以及一词多义现象。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英  相似文献   

9.
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过程,也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法隐喻现象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法隐喻化形成的概念隐喻及人际隐喻的语言认知过程做了解析。文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的更高层次即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它们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的语言认知运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现象与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论把语言分为非比喻性语言和比喻性语言,认为隐喻是比喻性语言的一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其本质是认知活动,隐喻表达仅仅是深藏在我们隐喻概念体系中的表层语言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英语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综观戴维森和马蒂尼科等语言哲学家的隐喻观以及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研究隐喻不可忽略认知和语境这两个重要因素。同时,不要忽视隐喻对于语言的价值,但也不要过于夸大隐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文化内容的反映,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一条纽带,它能够通过语言媒介来学习文化,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中,它产生于人类的共同体验。此外,隐喻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使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它们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作为隐喻研究的哲学视角——体验哲学认为只有通过经验基础隐喻才能被人理解。隐喻具有体验性特征。由于隐喻是与不同民族的体验密切相关的。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其可译性就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英语经济新闻中.借助隐喻,经济领域中的抽象概念才能更易于被广大读者理解和接收.根据Lakoff和Johnson对概念隐喻的分类,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英语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投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世琴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77-79,97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通过对英汉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发现,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有:直接对应策略、转换喻体的归化策略、保留喻体的异化策略和舍弃喻体保留喻义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18.
隐喻无处不在。本文以莱考夫阐述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一些经济语篇中最常用的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源于人体经验,抽象的经济概念是通过来源于物理世界的具体概念得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大部分的表达都是隐喻的。隐喻来源于人们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同时也受制于环境和文化。“火”是英汉语的基本词汇之一,英汉语中“火”的隐喻意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火”的意义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进一步验证人类的认知来源于身体和生活经验的观点,揭示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情态隐喻在国际商务交际尤其是跨国商务信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出发,结合收集的27篇英文商务信函语料,探讨了情态隐喻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体现的人际功能。通过实例分析发现,表主观性的情态隐喻可实现明确观点、强化责任、委婉礼貌的交际目的;表客观性的情态隐喻则可淡化自身观点,增加话语客观性,维护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