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驿站     
之一:晒书拾趣与《聊斋志异》的作者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同时代的人中有个叫洪家军的人。他当了大官后,家中藏书万卷,平时却很少读书,但又偏爱卖弄,经常吩咐家人把书搬出来在人家门口晾晒。有一次碰上蒲松龄路过此地,看到洪家军又在得意洋洋地指挥着家丁晒书,便想逗一逗他,让其出丑,蒲松龄想了想,就脱下上衣躺在洪家门前的上马石上,闭起眼睛晒起太阳来,洪家军感到奇怪,大热天的蒲松龄不怕晒出病来!于是,他走过去关心似的询问躺在石板上做什么,蒲松龄眼也不睁回答说是: “晒书”,洪家军更觉奇怪,问晒的书何处,到底有多少?蒲松龄这才拍着肚皮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有多少我也记不清楚啦,洪家军一听,猛然醒悟到蒲松龄是故意在嘲弄他不读书,只好羞愧地走了,从此不敢在门前晒书。却留下了一段趣事。  相似文献   

2.
坎坷功名路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蒲家祖上曾做官,到蒲松龄的父亲蒲盘时,开始还读书,后来因为家穷,下海做生意了,他有5个儿子,蒲松龄排行老三。  相似文献   

3.
卓佳 《语文知识》2003,(9):34-35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川县城东约七华里蒲家庄(今淄博市淄川区)一个书香家庭。大约11岁的时候,蒲松龄从父读书,19岁时便中了秀才,县考、府考、道考,连获三个第一。在时人眼里,蒲松龄中个举人应该是很容易的。然而,三年复三年的乡试,却成了他终身难度的“关口”。  相似文献   

4.
[人物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参加科举考试,得到时人的赏识,一时文名顿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不但研究经史、  相似文献   

5.
高考狂人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他自幼聪颖过人,11岁时就与兄弟们一起跟父亲学习,"经史过目不忘,父甚钟爱之"。在其父"光复门庭"的嘱望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生活还算是浪漫幸福的。但是,当时的科举制度使他跌了一跤又一跤,以至于生活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6.
余双人 《教师博览》2005,(12):29-29
清代蒲松龄少时读书也很用功.可是考功名却屡试不中。于是他放弃了科举成名之路,决心自学成才。为激励自己,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有志,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胜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后,他发愤读书,多方向人请教,广泛搜集素材,终于写成我国古典学作品中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7.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博。童年时代,蒲松龄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没钱供孩子上学,蒲槃只好自己教孩子读书,三子蒲松龄是其中最聪颖的一个。19岁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深受当时淄川知县费祎祉和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但以后的数10年中,蒲松龄再也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过什么功名,直到71岁时才当上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岁进士”。由于屡试不第,生活困窘,蒲松龄不得已离开故乡,到江苏宝应去做知县孙蕙的幕宾(私人顾问)。但是,蒲松龄仍然怀念北方家乡…  相似文献   

8.
传说有一个县令,姓乌。他年轻时即为官,十分骄傲,听说当地名士蒲松龄学问过人,他感到很不服气。有一次,乌县令邀一批乡绅叙饮,同时也请到了蒲松龄。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二人土上坐"要蒲松龄对下联,蒲松龄当即对了下联:  相似文献   

9.
<正>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问家。他常说:“读书是我一生的爱好。”从马列著作到自然科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他无不精研和涉猎。就拿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来说,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读过,并且留有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士子于去恶平日不爱读书,只管将一篇篇文章焚化成烬,吞进肚里,以此代读。他于是便能倒背如流,文思俊发,下笔成章。但这只是个虚妄的故事,不足凭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原本就有“庄周梦蝶”的寓言,有殉情夫妻双双变为比翼鸟的传说,此种“变形”大抵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依托。而课文《促织》中的“人变蟋蟀”的深刻意蕴,笔者认为与它们有所不同。固然,浪漫主义是表达理想的,蒲松龄就是要借助奇幻的情节,来表达他“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浪漫主义的变形是他“读书优则仕”理想破灭后思想的“变形”。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的文人,入仕之途唯在科举。可他虽才华出众却经历了数十年科场的失败,这种精神折磨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在这种痛苦折磨下,蒲松龄运用离奇的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  相似文献   

12.
正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屡受挫。心灰意冷之际,已届"不惑"之年的蒲松龄应同县大户人家毕家聘请当上了塾师,教毕家子弟读书,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深得主人信赖,不分彼此。一天,毕家庆寿,邀请亲朋好友赴宴,请衣着朴素、其貌不扬的蒲松龄作陪。毕家的亲朋好友都是些达官显贵,衣着光鲜,他们存心想奚落蒲松龄一番。一个肥头大耳的胖子怪声怪气地说:"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老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蒲松龄微微一笑说:"我无意于功名很长时间了,现在已经改行  相似文献   

13.
为鬼妖狐怪注入血肉人性的蒲松龄,青年时曾离家住在深山古庙中,过着青灯黄卷(蒲诗有“半窗风雨夜挑灯”句)的苦读生活;后来,又住到朋友家中共读。其子回忆父亲“天性嗜书”,其“寝食左右,必有古史一卷”。至于读书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大凡经史子集、易卜、术数,农事、杂著等无不博览。有人说,他的不朽之作《聊斋志异》一书引用过的书及文章即可编成一本书目。 康熙十八年间,屡屡科场失利的蒲松龄到淄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不但文笔出众,写人写鬼人木三分,而且医道高明,堪称名医。相传,蒲松龄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糊口。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药到病除,圣手时医”匾给他表示感谢。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写成“诗”字。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酸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便蜂拥而至发难,如蒲松龄稍有差错,就要砸掉他的匾牌,赶出宝应。蒲松龄听见门外吵吵嚷嚷,出门察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罢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士子于去恶平日不爱读书,只管将一篇篇文章焚化成烬,吞进肚里,以此代读。他于是便能倒背如流,文思骏发,下笔成章。但这只是个虚妄的故事,不足凭信。陆放翁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他认为天下好文章都是无成  相似文献   

16.
卞哲 《现代家教》2000,(12):58-58
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家乡淄川县,有个王大官养了一个叫金彪的独眼打手异常凶恶。一次,他听说柳泉居士蒲松龄博学多才,诗写得好。便托人上门求赠诗一首,以表示自己“风雅”。蒲松龄微微一笑,取过文房四宝,提笔赋诗一首: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笔下的<山市>以瞬息万变、奇幻美丽的景象特征拓展了我们的生活视野,他那凝炼的语言带给我们几多的神秘.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与许多配套教参在对一些字词的注释很是牵强.今不揣浅陋,据读书所及,略加考证,申述鄙见.  相似文献   

18.
传说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之前,在乡里就因为有才气而出了名。当地有一个姓石的乡绅,很是瞧不起出身贫寒的蒲松龄,扬言要与他在才学上一比高低。这天,石乡绅果然带了一群自命不凡的文友,趾高气扬地来约蒲松龄比试。蒲松龄对这些人一向敬而远之,对这种比试也没兴趣,就推脱了。石乡绅以为蒲松龄胆怯,哪里肯依,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笔下的《山市》以瞬息万变、奇幻美丽的景象特征拓展了我们的生活视野,而他那凝练的语言却带给我们几多的神秘。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与许多配套教参在一些字词的注释上很是牵强。今不揣浅陋末学,据读书所及,略加考证,申述鄙见。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曾读过几遍《聊斋志异》,但很少看过蒲松龄的其他著作。最近,从路大荒同志整理的《蒲松龄集》中,读了《志异》外的其他作品,对蒲松龄其人其文,对他为什么能写出《志异》这一孤愤之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现将一些笔记,整理于后。偃蹇的一生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在他的幼年时代,李自成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