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汉代至宋代迄于明代,对儒家学说的研习,经历了由传注训诂(章句注疏)到“自我作论”(阐明经旨),再到“代圣贤立言”的过程。对于文人而言,“代圣贤立言”,除了释儒家经典外,莫过于为一朝撰史、为某人立传。这种撰史、立传的方式,则往往视圣人不见,或“私拟圣贤”,只剩下“六经注我”了。  相似文献   

2.
“六经”,“是泛指古代的经典著作,古代思想家的语句”;“注我”,“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或古代思想家的话语来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林兴仁《句式的选择和运用》)古人、今人说话写文章都十分重视引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文体,引用法在此中的应用的频率自然是很高的。不过,“六经”的内容在这里已被扩大,不仅有“吉言”,还有  相似文献   

3.
读书的态度     
关于读书,有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态度。有人说,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那么见仁见智,是恭敬还是轻慢,基本上只能悉听尊便。不过,话说回来,既然要读书,文本还是第一位的,就算是六经注我,也不好视六经为无物,不然,有“我”就好了,干六经何事?也就是说,只要读书,多少得对你选择的书有点尊重,即使是创造,也不好天马行空地过于豪放。  相似文献   

4.
我觉得,多读些古诗文,“活用”古诗文,会使原本比较缺少形象的科教卫新闻标题做得更加精当凝炼,更加余味无穷。科教部在这次好标题竞赛中获二等奖的《沈括在天应迫问,钱塘何无天文馆》和三等奖的《晨风吹浊物夜雨涤轻尘(肩题)全省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主题)》这两个标题.从某个角度说都得益于古诗文。望及他的杭州身份来拉近新闻内容与本报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有一份贴近感亲近感。而以古人沈括之口来提问,是要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效果,引领读者去阅读全文。古诗文在动词的运用上往往十分讲究,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暖风薰得游人醉”中的“薰”和“醉”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字,字字用得出神入化。在《沈括在天应追问,钱塘何无天文馆》一题中,用“追问”而不是“发问”也是有想法的。我认为,用“追问”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也就表明了记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十六、“今”和“令” “今”和“令”是两个不同的字,两个字在意义上也大不相同,单独使用是不难区别的。但是两个字作偏旁时就容易混淆了,如“含”是“今”下从“口”,不是“令”下从“口”,“念”是“今”下从“心”,不是  相似文献   

6.
被奉为祖师的,实非那行业的肇始者,而多是那行当中佼佼卓然的人。文坛啰嗦始祖为谁?迄无考尚属阙如。如以啰嗦成就衡量,当推朱熹,有笑话为证:某曰,朱熹谒孔夫子未遇,留字一通:“门人朱熹百拜”,并加注曰: . “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夫子想必也是对文必加注之风深恶,批以“啰嗦”二字发还。朱熹在批语上又注“啰嗦者,麻烦也”,复送达孔子。孔夫子再批:“太啰嗦!”,朱熹更注:“太者,更进一层也,啰嗦见前注。”而今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互见层注可说是古已  相似文献   

7.
汉字误读错用辨析(四)若谷苟拘拘拘这4个字都是合体字,字里面都有“句”字,它们的区别在于部首偏旁。苟,小篆有两个形似字。一个是&,会意字,从羊(羊省作土)从勺从口。“勺口”意思是“慎言”,“羊”即“祥”。“苟”,说话谨慎会带来吉祥。“苟”音n(急),...  相似文献   

8.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当年曾把他的文学称为“遵命文学”。若将“遵命”二字推及新闻,我认为我们今天也存在着“遵命本报讯”——恕我生造了一个概念。众所周知,鲁迅的“遵命文学”,遵的是无产阶级之命,遵的是人民大众之命。若从这个涵义上讲,“遵命本报讯”就是合乎潮流,顺应民心,无可非议的。天公地道地说,今天的中国记者,就其绝大多数而言,拿起笔来是愿意遵这个“命”的,这点基本估  相似文献   

10.
同音字典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1955年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1956年商务印书馆新一版,1957年再版。收单字约1万个,语汇约3万条,其中主要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字、词和古地名。字头用简化字,后附繁体字和异体字,依注音字母顺序排列。每一组同音字,在前面注一个音,每个字头前后不再注音。一字多音的,在字头后分注。多音多义的,意义分注在各音下;一义多音的,一般把意义注在第一音下,其余各音前注“又音”或“读音”。为照顾方言读音,某些各地读音和北京音不同的音类,均用符号表明。其特色是:除收大量常用字外,兼收一  相似文献   

11.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2.
古人爱读书,爱藏书。当时图书多为木版印刷,印数很少。一个好的刻本.自然为文人学子所珍视;古人著书亦多述而不作,汲取诗文精华,以学富五车而自诩,除了少数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留下自己的理论著作以外,他们很少去进行自己的理论构建,宁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也罕为系统的哲学著作、理论著作。古代图书最早是用竹简或绢帛以手抄的形式出现,即便后来有了纸张,有了木版印刷,也还有许多书是抄写的,所以鲜有完整、系统的藏书,也鲜有完整、系统的图书目录,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图书目录学。《汉书·艺文志》虽是史志目录,但此前没有比它更完整、更系统的目录,因此,它仍算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了。  相似文献   

13.
3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五则短新闻,有四则加了“小注”。比如,在《吉林省政府授予陈鸽“革命烈士”称号》这则只有48个字的新闻的末尾加了这样的小注:“陈鸽事迹见本报  相似文献   

14.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15.
1.他们的思想工作深入,能摸准每个人的思想脉搏。2.面对提问,他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3.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4.亚太经合组织已从18个成员发展为现在的21个成员了(不要“国”字)。5.在联合国总部,代表们看到设计别致的徽记和联合国旗帜。6.游客们流连忘返。7.马拉多纳写的回忆录,书名暂定为《我的足球生涯》。8.在八九十年代……,学员们大都在十七八岁……;稿子仅仅五六百字……(去掉“、”号)。9.一则国际稿的标题:《美国不应该在国际事务中  相似文献   

16.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的爸爸王芸生生前很喜欢这两句诗,曾一再问我:“你知道这两句诗的诗魂是哪两个字吗?”我说:“当然是勤和苦两个字喽!”他点点头,“知道这两个字,到懂得这两个字,以至做到这两个字,不容易呀!路很长!很长呀!……”接着,他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每每在此时,我从爸爸的目光中,似乎就看到了他一生苦学苦斗的坎坷路程。我和爸爸一直生活在一起。三十八年来,从他的身上得到了许多知识和启发。我是学文搞艺术的,在创作剧本过程中每当遇到一些历史人物的轶事、历代的典故、甚至怪字和难题,我张口就问,爸爸是每问必答,原原本本侃侃而谈。从历史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考镜源流”义例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时代的学者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开篇即云:“六经皆史也。”此说后屡为五四学人所征引,以支持其“非经”之业。胡适说:“此语百馀年来,虽偶有人崇奉,而实无人深懂其所涵之意义……其实先生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史料”云者,非同于“史实”。五四学人先降经为史,继而以“疑古”之科学精神非史为“伪史”,遂使经史俱亡,其“祸几于秦皇焚书矣”(章太炎语)。  相似文献   

18.
由两盘磁带想起的北京低温设备厂徐红整理书桌抽屉,翻出两盘录音磁带,“档案课”三个铅笔字清晰地跃入眼帘。我打开录音机,轻轻放进磁带,“……‘档案’二字最初使用是杨宾的《柳边纪略》一书……”多么熟悉的声音,引起我对自学考试生活的多少回忆……那是我准备自学...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从古至今都比较注重货币的设计,故货币上的文字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秦汉钱币的文字乃李斯所书,其玉箸篆笔书法纤细而富有气韵,潇洒有力。唐朝钱币“开元通宝”,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洵的手笔,这四个字写得劲险峭拔,令人称绝。北宋的钱币“崇宁”和“大观”,是宋徽宗赵估用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平日在对遣词造句和使用文字上,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力求准确无误。可是,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使我在教学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我的孩子马春亮,将他写的作文让我阅改。我把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错别字,如“要向老一辈革命家那样艰苦奋斗”一句中的“向”字,和“响往未来”的“响”字,用红笔打了个×,改成“象”字和“向”字……。并要求他再多写几遍,以后注意改过来。不料,他不但不改,还拿来一份报纸让我看,并理直气壮地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