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丁燕 《成才之路》2009,(18):76-76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妒忌、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等;(3)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等;(4)不良行为。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咬衣服等;(5)性格和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颖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78-78,F0003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阶段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尤其忽视对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全.甚至造成心理疾患。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曾在其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中指出我国儿童现今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有调查表明,仅北京、上海学前独生子女心理有异常现象的比率就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更有资料指出,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挑食、不能独处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学了就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觉性差、生字记不住、计算时加减号分不清、左右颠倒、抄错生字等;7.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语言发育障碍、自闭、抽动症、尿床等。种种现象提醒我们,重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  相似文献   

4.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据专家介绍,如果不及时干预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困绕着学校的教育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分析,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推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何预防和纠正幼儿的自卑、胆怯心理,这是幼教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加以解决。一、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趋势,为幼儿健康教育打下基础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有专家指出,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随着儿童的成长,往往会逐渐消失。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还需要熟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从生理学角度看,就是人脑的机能品质。人脑的机能,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其中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能使身心向健康人方向发展。有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使人的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反应适度。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处处充满着丰富的心理内容,通过心理反映作用于人的机体,靠人的心理平衡与心理活动来维持。而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人心理健康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7.
家庭治疗理念对防治幼儿问题行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危害及存在的普遍性 幼儿问题行为一般是指那些和普通儿童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问题(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痉挛,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遗尿、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口吃,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幼儿生理、心理方面的异常和障碍,大多属于在发育过程中所特有的障碍,通常表现为行为方面的某种…  相似文献   

8.
钱文娟 《教育导刊》2004,(22):64-64
目前,在幼儿中主要有六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性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等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自私、固执、娇气、胆怯、易哭泣、懒惰、自卑等等;(4)神经功能障碍;(5)不良习惯,包括吮吸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等等;  相似文献   

9.
刘秀红 《辽宁教育》2012,(10):40-42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一般是暂时的,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心理及行为问题也称心理及行为偏异或偏常。主要发生于儿童期,常表现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或不恰当行为。虽然这些问题多为暂时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不能及时矫正,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及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幼儿的正常生活和活动,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成年后的心理缺陷和适应不良,甚至影响家庭的幸福、集体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国内外调查表明,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在其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且种类多、分布不均。1998年11月,本研究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相似文献   

11.
张志琴 《生活教育》2013,(5):99-100
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本文通过转变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养、加强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的合作等措施,努力探索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试论儿童电视美术片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向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看儿童电视美术片是当代幼儿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对幼儿身心发展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作在肯定一些研究指出的“弊”的一面的同时,从幼儿语言发展、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角度,着重分析了观看儿童电视美术片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有助于幼儿语言习得;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加速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儿童学习障碍不仅仅是一种认知障碍,同时还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多动和注意缺陷、焦虑和抑郁、攻击和违纪,以及社会交往不良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习障碍儿童自我概念较低、家庭不良环境影响等。教育者可以通过认知训练、合作学习以及塑造新行为等策略干预和矫正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黄金花 《文教资料》2007,(13):186-187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时,需要考虑幼儿心理的衡量标准、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环境的变化,同时也需要考虑预防幼儿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15.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生理成长、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对学龄前的儿童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幼儿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本文结合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念,提出一些创新策略,以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前教育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的今天,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关注学龄前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目前的成长,而且会对一生产生持续影响,并影响到人类的素质,这一阶段的儿童无论在生理上或者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健康,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幼儿健康和健康教育研究决非局限于身体健康或心理健康单方面的内容,而应该综合地分析、评价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只有将幼儿的生理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有机地结合,切实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卫生保健工作,才能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本文着重谈谈在幼儿园中教师如何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王美凡 《时代教育》2007,(7Z):134-135
目前我区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还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重诊治、轻预防;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队伍的专业性不强;缺乏对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等。针对这些误区,应从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建设专业性的队伍、优化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儿童发展问题是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在学前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现象、问题、困惑和挑战也随之出现。目前,在关注儿童智力发展的同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长梦寐以求的,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我们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姚红 《零陵学院学报》2004,2(4):104-105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两个方面。其教育途径有: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二、提高教师的素质;三、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四、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五.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六.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