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发展,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工作的环境)和宏系统(如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等).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外层系统,进而影响儿童所处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对儿童发展(包括品德发展)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微系统和中间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发展,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工作的环境)和宏系统(如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等).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外层系统,进而影响儿童所处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对儿童发展(包括品德发展)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微系统和中间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其中微观系统是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中间系统是指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等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这两层系统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儿童发展中有独特的作用,应该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中来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陈晓芳 《学前教育》2009,(12):26-27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至少包括了两个微观系统: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叉,它们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其中微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考察了环境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微系统中,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影响较大的为家庭生态系统(亲子互动、教养方式)和班级生态系统,其中班级生态系统又可细分为同伴互动子系统(同伴接纳、同伴拒绝及同伴欺负)和师生互动子系统(教师的移情、关怀和亲社会行为).在宏系统中,文化模式和文化态度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关注中系统和外系统的影响,考察微系统的动态变化以及制定系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幼儿园教师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主力军,大力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建立一支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索面向各类教育者构建学前融合教育园本培训体系。生态系统理论主张“人在情境中”,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及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并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微系统是个体发展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中系统是指由各个微观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受所处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融合教育环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一名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支持策略进行审视与深入探索,通过稳固自我支持、给予学校支持、寻求社会支持、共筑家庭支持,为孤独症儿童发展创设了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对低龄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要贴近其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紧扣其低龄及其对社会和生活经验积累的特点进行。在教育理念站,学校和家庭应相互沟通,尊能者为师;在实施策略上,学校和家庭要相互借鉴,或确定有关话题后一起收集相关资料,或触发具体问题时展开社会调查,或联系日常生活注重养成教育,或参加公益事业展开环保宣传活动,以此促使低龄儿童自主、自觉、自乐地关注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0.
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三者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顺利和健康的。  相似文献   

11.
张旺 《教学与管理》2005,(11):32-34
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受教育者不仅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搞好教育工作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但随着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功能的不断削弱,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被社会(尤其是学校)所忽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分为四个层次,认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受到他周围环境中多种水平复杂关系的影响。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从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探讨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生态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纷法复杂的大系统,那么家庭就是这个大系统的缩影。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的所作所为,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实实在在离不开家庭,可以说在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家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从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家庭在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正常,整体就能健康发展,部分出了毛病,整体的发展就会受阻。家庭是社会网络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扭…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分为四个层次,认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是受他周围环境多种水平的复杂关系影响的。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影响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因素,就是从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分探讨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生态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环境是指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的家庭、学校、亲友邻里等对孩子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相应的态度。这些看法与态度对儿童身心发育、成长关系极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重视社会心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个被扭曲的幼小心灵(注) 一九八六年五月二日,教育实习开始了,原班主任向实习生介绍班级情况时说:  相似文献   

16.
论学习信念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者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仅获得了具体的知识、技能,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信念。这些学习信念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可能是系统性的,也可能是无系统的,各种信念之间虽然是矛盾的,却是学习者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活动、教育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不仅受个体本身因素(如学习和活动经验、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受个体所处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学习者对学习信念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从微系统(父母)、外层系统(规则)、宏系统(社会文化),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因素(儿童)对儿童反抗父母控制的产生机制进行阐述。在父母不同控制方式的影响下,儿童对父母控制的感知以及对同一性和规则的日益关注,使他们逐渐学会权衡规则和个人愿望,并认识到一些规则情境可能有反抗父母控制的合理依据,进而在儿童愿望与这些规则相冲突的情境中产生对父母控制的反抗。未来研究应拓展研究范围、改进测量方法,针对不同社会领域规则来探讨儿童反抗父母控制,并关注其积极影响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学校环境优化中的静态因素(如教学设施和校内的自然环境)和动态因素(如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组织安排的活动)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要开拓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重视不断改善学校环境中的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事实证明,积极的动态因素是学校环境中最活跃、最有潜力、最富有生气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备受关注。文章从生态发展理论视角出发,层层分析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微观系统的个人气质、家庭教育、学校同伴关系;中间系统的家校间联系;外在系统的媒体网络环境及宏观系统的传统文化意识等。鉴于此,可以从家庭教育主导、学校教育配合、完善社会系统等层面进行干预,同时,注意其他系统的连接和综合作用,尽量将潜在问题化解在根源上。  相似文献   

20.
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受教育者不仅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搞好教育工作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但随着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功能的不断削弱,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被社会(尤其是学校)所忽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