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元济图书馆的前身为海盐县图书馆,筹建于1984年,为纪念近代海盐县籍文化名人张元济先生,后将其命名为张元济图书馆。张元济图书馆扩建工程(新馆)2010年6月1日开工,2011年12月31日扩建完成并开馆。  相似文献   

2.
张元济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先驱,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对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祖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播作出了极大贡献.梳其生平成就,念其为业为人,学其精神品格,我们这些后来者将可继承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我们更好地求学从业做人.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在浙江图书馆发现了张元济先生的两封亲笔信(其中一件已残),这两封信《张元济书札》未收录,《张元济年谱》亦未见记载,相信系张元济先生的未刊信稿。现略加标点并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叔谅先生阁下:献岁发春,伏维动定纳福为颂。前月杪,诣贵馆检阅《四库全书》,辱承介绍并荷徐、毛二君推爱有加,殷殷指示,所有需阅之书二百数十  相似文献   

4.
1992年,杨德炎先生收到一封信,当时他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外交官.这封信是老出版家陈原先生写的,信中有一名话让杨德炎热血沸腾:"与其浪迹天涯,不如做张元济传人."  相似文献   

5.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离京到上海,经李鸿章介绍,由盛宣怀聘请,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后任公学总理。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昌、鲍咸恩、高凤池等人在上海集资创办。当时译书院常有书稿在商务印书馆印刷,张元济便与夏瑞芳结识。夏深知张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世之才,张也看出夏有远大抱负,绝  相似文献   

6.
谈到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一代出版巨擘张元济先生和商务印书馆是无法绕开的.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和商务印书馆的灵魂人物——张元济,其领导下的商务印书馆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版界的老大.为了保护中华古籍,将商务印书馆做大做强,张元济可说是呕心沥血,无论遇到何种人生窘境,张元济都做到了铮铮铁骨,一身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7.
家中收有一部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日记》,一直没时间看,最近被一个致力于出版研究的年轻朋友看中,要求送给他。我想自己今生是不会去研究这位出版家的了,就爽快地答应了。临出手时,想做一点临别前的  相似文献   

8.
张元济与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西兰华裔宋曼瑛女士,为研究毕生从事文教出版事业的著名学者张元济(菊生)先生的生平,前年来沪采访,知余曩随张先生有年,乃荷枉顾。接谈之下,深感宋女士身居海外而所搜资料甚富,其勤奋可想,殊为企仰。宋女士先成此文示读,因叩其研究选题的由来,她来信略谓:自幼念商务的书很多,首先是对商务感兴趣,然后发觉菊生先生很能代  相似文献   

9.
做出版工作的人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关注名编、尊重名编,而人们关注尊崇的目光又常常投向他们的编辑工作或曰编辑生涯本身,把他们对书籍的策划、与作者的交往以及与读者的沟通等方式都奉为楷模、奉为典范,他们那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编外生活却像一座尚未开发的宝库一样,尚未被人们普遍重视和了解。其实编辑生活和编余生活的总和才是一个编辑出版家的全部,编余生活同样是成就一个编辑出版家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后辈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宝藏。前些日子,笔者因工作需要整理并撰写了张元济先生在编辑和出版方面的主要成就,因主题和篇幅的限…  相似文献   

10.
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艳 《出版科学》2002,(1):64-66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早年中进士,点翰林,激于时势,抨击时弊,参与戊戌变法。维新失败后被革职。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苦心孤诣,矢志不移。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事业机构。张元济在中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张元济晚年深居简出,但从其不多的信件中,仍可一窥当时出版产业的风云变幻。私营出版业在1949年以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被政府视为"旧出版业"的小企业日子难过,即便如"大出版业"中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也都在经营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出版界的旧秩序被打破之后,新秩序还远未建立起来。对私营出版社来说,不仅主要的经济来源——教科书业务被国营出版机构拿走,在发行环节受制于新华书店和三联书店两家机构,并且版权制度也被破坏,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和产业的剧变中感受到了凛冽的寒意。张元济在  相似文献   

12.
张元济的出版人才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元济自1902年加入商务印书馆起,在出版领域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出版事业,为商务发展、为当时中国的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张元济自始至终十分“爱才”。他的出版人才思想中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即使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来看,仍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3.
真正理解张元济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丰富的人生,需要广阔的视野、多维的角度.在探讨其出版建树与思想之外,我们同时亦必须注意到其政治思想与民生思想等“书卷之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史久芸先生(1897~1961),浙江余姚人,十八岁时考入商务印书馆所办商业补习学校,嗣后长期在馆从事财务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哈尔滨分馆会计主任、总馆人事股股长、人事科科长、平版印刷厂厂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辗转港、渝,任商务印书馆重庆办事处主任,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开拓大西南的出版业务。  相似文献   

15.
张树年 《出版参考》2007,(14):26-27
父亲一生阅历丰富,可“遇险”的事不多,1927年那次遭绑匪劫持,留盗窟六昼夜,可算是最险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现代出版》2010,(5):F0002-F0002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1892年清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1902年受邀商务印书馆,先后任编译所所长、总经理、董事长等职。主持出版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古籍善本图书,以及大量工具书、教科书。鼎盛时期,商务版图书全国第一、亚洲最大、世界前三,有36个分馆,1000多个办事机构。张元济是抱着“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决心来从事出版事业的出版家,  相似文献   

17.
父亲一生阅历丰富,可“遇险”的事不多.1927年那次遭绑匪劫持.留盗窟六昼夜,可算是最险的一次。  相似文献   

18.
张元济与涵芬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因参与戊戌变法失败而留居上海的张元济应好友夏瑞芳之邀,辞去南洋公学职,正式进入商务印书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文化出版生涯。  相似文献   

19.
张国功 《出版科学》2013,(1):108-112
在搜集整理《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之后,1985年,汪家熔写出了《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之一,以下简称《建设者》一书)。2012年,年过八旬的汪家熔将其大幅修订更名为《张元济》,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