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城市浮生     
10多年的曲折腾挪后.“飘一代”只能对自己出生和未出生的孩子说:城市是我们的,更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的爹妈,拼尽全力却从未真正进入城市,终其一生都将仿若浮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在政协会议上批评冬奥会冠军周洋,称应该先感谢国家,再感谢爹妈。“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完感谢父母就完了。”  相似文献   

3.
个矮     
关于我妈好色的传闻,我是从小听到大的。不少和我爹妈建交二三十年的叔伯姨婶都跟我说:“你妈喜欢漂亮的男人,所以找了你爸。”仅凭我爸遗传给我的这点姿色来看,比起F4们,还是差得很远。但众多女性的心声是怎么说来着?男人只要个子高点,就能算个帅哥。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5.
每个叫得上名堂的节日我都会打个电话回家,不是良心发现给爹妈请安,实在是流着口水满心的向往,每每头一句话就直奔主题:你们又在吃什么了呀?!而且越是到了年节的时候,这种冒牌的寒暄就越发频繁起来。就此我要感谢我爹妈这么些年来对我在饮食上的悉心栽培:温暖了我耶幼小的脾胃,同时也杜绝了我那忘本的心——唯有美食不相忘。  相似文献   

6.
神兆与宿命     
贪官污吏的垮台 ,已是接二连三 ,论其缘因的文章 ,更已屡见报端。析其咎由自取 ,断其不义自毙 ,辩其监督缺位 ,说其体制原因 ,林林落落之间 ,还有一种解析 ,那便是说巨贪的例子 ,不乏先见之预兆 ,而赃官的下场 ,也只是一种宿命而已。例如业已正法的污吏成克杰 ,便有“副刊”曰其甫任自治区主席之夜 ,出席一文艺晚会 ,有杂技小姐表演“解绳” ,将成主席双手“捆绑” ,于是“有人长期以来总觉不祥 :新官上任 ,就被捆绑 ,这是什么预兆?亦是这位成克杰 ,在任之后 ,将爹妈给的单眼皮开成了双眼皮 ,于是成主席初次出境 ,便有相师诧异 :成原属狗 ,…  相似文献   

7.
拍为上策     
天生嘴笨,所以遇到那些八面玲珑的女子,常会从心底里佩服,想,爹妈为何不给自己生一张能吐莲花的口,如是,我也不必在女上司面前,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记忆最深的,是在一次聚会上碰到的女子。此女见到每—个比自己位高的人,都会无限真诚地匕去拍一通马。碰上西装革履的男人,她会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看您这一脸的春风荡漾,不知道近段时间有多少桩好事临门呢。  相似文献   

8.
从前在江湖上闯荡的人有句话老挂在嘴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意思是什么都不怕,一人做事一人当。其实,不在江湖上闯荡的小百姓从前也不更换姓名,爹妈或者私塾老师起的名,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一直要带到棺材,甚至死后还余音袅袅。  相似文献   

9.
书声满城情满城赵维莉是小说编辑,这几年她先后为本台改编、播讲了9部长篇评书。此外还与人合作出版了两部共约50余万字的章回小说。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依靠自己的文学功底外,还要仰仗爹妈给的那副好嗓子。以播讲《康熙大帝》为例,市井里巷,处处书声,有的听众如醉如痴,干活的忘记了手中的活计,走路的放慢了脚步。老太太,离退休干部,还有青年学生纷纷给她写信,有的要求购录音,有的要求重播,还有的什么也不为,“就为写信表表心意”。学校的老师说:“上午上第四节课时有的学生就坐不住了,盼着赶快放学回家听评书。”赵维莉播评书声音宏亮,底气充蕴。高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时下,纸质媒体很难再以“快”取胜.而扬长避短。以“深”取胜,则是提高竞争力、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途径。要做好“深”字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需要在“专”字上狠下功夫,因为“深”与“专”往往紧密相联,“专”有利于“深”,“深”有赖于“专”,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小邪 《新闻世界》2006,(7):53-55
这里的电影都离不开爱情,这里的爱情都在电影中回放,在电影里,我们透视着爱情;在爱情里,我们阅尽了人生。十部经典影片,一场荡气回肠的情爱历程。从“寻找”到“心动”,漫长的“等待”,短暂的“缘份”,是该“珍惜”还是唏嘘?爱是“时间”?是“空间”?是“寂寞”是“责任”?还是“离别”之后的“重逢”?也许“爱”就是“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12.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13.
韩鸿 《新闻界》2005,(1):37-38,40
2004年,“变脸”、“洗牌”、“推销”、“整合”成为省级卫视频频出镜的关键词,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纷纷在各地游走,举办各种各样的“推介会”“研讨会”,掀起了省级卫视新一轮的“定位”大潮。东方卫视“新闻立台”,湖南卫视则“娱乐中国”,安徽卫视继续“剧行天下”,以各自的特色来抗衡央视的垄断。在西部地区,贵州电视台继续向“西部黄金卫视”挺进,  相似文献   

14.
新闻视角,是指人们把握、选择新闻角度的着眼点。作为企业报的编采人员,能否在自己生活的有限空间里,瞅准目标,找准视角,捉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鲜鱼来,笔者多年的采写实践体会是:   放眼“天”与“地”,找准结合点。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企业报的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吃透“上头”,熟悉“下头”,在“大背景”与“小环境”的“撞击”与“共振”中,寻找线索,捕捉新闻,找准结合点,实现“天地合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厂连续 23年盈利,在一些干部和职工头脑中形成了“小富即安”、“浅尝辄止”的思想,总认为“狼不会真…  相似文献   

15.
“闪光点”上找光源无情未必真豪杰“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艺是珠”。“闪光”的东西固然光彩夺目,但毕竟不等于“火”,也不都是真正的“光源”。这如同镜子可以闪光,冲亮可以发亮,但它们自身并没有燃烧。所以,抓典型不能不看“闪光点”,又决不能被“闪光点”所迷惑。托尔斯泰曾把诗歌比喻为“在人的灵魂里燃烧局一团火”,并说,“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一个令人感奋、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不也是“在人的灵魂里燃烧的一团火”吗?那么,这发热发光的“光源”在哪里?赖以燃烧的“能源”何在?常识告诉我们:“热”是“光”的…  相似文献   

16.
邵宝钢 《视听界》2009,(1):101-101
广播媒体要在新一轮的竞争态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观点含量是其在“窄”中做“宽”,在“薄”中做“厚”,在“泛”中做“强”的关键,是广播让受众要听、好听、耐听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结合部”抓“活鱼”肖祥海,王龙琪多抓“活鱼”,既是广大读者的愿望,又是新闻改革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报道,就要摆脱“四季歌”的束缚,多让“活鱼”上版面。那么,怎样抓“活鱼”呢?我们的一点体会是多在城乡“结合部”作文章。所谓城乡“结合部”,从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在探索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的过程中提出,图书馆工作者一定要“有为”,方能在地方政府管理中“有位”。在地方政府管理中,图书馆工作者如果因循固守,不思进取,成绩平平,不能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未能担负起“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为提高思想和文化水平服务”的任务,这样的图书馆工作不算“有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即便“有位”,社会也不会尊重你、爱护你,甚而“远离你”,使你成为“孤家寡人”,怎能“有为”?因此,我们认为,凡“有位”者,一定要“有为”也。“有为…  相似文献   

19.
看客 《青年记者》2006,(3):63-63
就在3年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将“唯一”改为“惟一”、“唯独”改为“惟独”、“唯有”改为“惟有”、“唯恐”改为“惟恐”,“想象”改为“想像”、“纪录片”改为“记录片”、“座位”改为“坐位”、“座次”改为“坐次”、“发飙”改为“发标”……让人们莫名其妙,很多人感觉不好理解其更改用法的原因,这与他们在学校教育阶段所学的用法不同。但在2005年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些词又恢复了原来的词形,由于有关方面未对2005版《现汉》的这些改动作宣传,很多字工作还不知道,一直在别扭地用着“惟一”、“想像”等新词。  相似文献   

20.
下面这几组字,在使用中容易发生混淆,也应注意分辨。扎札“扎”读zhā,左旁是“扌”;“札”读zhá,左旁是“木”。“扎”相当于刺、钻,例如“扎手”、“扎刺”、“扎根”、“扎进水里”等;又表示(军队)住下,例如“驻扎”、“扎营”、“安营扎寨”等。这个意义繁体写作“?”,后来简化为“扎”。“札”本义指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引申指信件(“书札”、“信札”、“手札”)、摘录(“札记”)。“扎”又读zā,表示捆、束(“扎彩”、“扎裤脚”、“扎皮带”)或捆在一起的东西“一扎干草”)。“札”不能这样用。曝爆“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