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误读”有不同的划分。同样,误读现象的产生与个人、时代、民族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在误读理论得到系统梳理和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在摒弃误读消极作用的同时,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文本的价值,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程焕福 《考试周刊》2009,(7):122-124
本文通过具体事例探讨了英语词汇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信息,忽略特定的文化含义会导致文化误读。词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意识以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3.
夏志清明确反对纯文学立场,强调文学与人生的细密连锁。他对左翼作家的肯定与批评都必须在这一批评视野中来进行公正评价。这一文学批评内涵在国内学界的接受中并未得到相应的澄清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从“误读”浅说外国文学经典名篇的接受和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作品经历反复的探讨、研究、争论 ,在本国、本民族、本时代的读者和研究者中 ,可能会得到一种共识的评价 ,但在别国 ,在其他民族 ,在以后的岁月里被接受和鉴赏时 ,会产生“误读”。“误读”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意义 ,作品的价值及其魅力在无穷尽的“误读”中生成、延续和发展。可以说 ,文学作品经典名篇的生命力就在于无限的“误读”之中。但是 ,“误读”之间有价值层面上的区别 ,有些“误读”是由于接受者的视野和审美经验的局限 ,没有达到对审美客体的本质内涵的正确理解 ,是真正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肘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正常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林译小说即林纾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与其口译者合作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对于林译小说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林译小说“误读”现象,得出其翻译过程中“误读”现象可以从传播学的解码——编码理论、选择性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加快了交流和合作的步伐.我们在正视文化交流带来世界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传通过程中的误读现象.文化误读是如何产生的,又有何具体表现呢?文章拟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阐发,旨在提醒人们正确对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读现象,从而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9.
庞德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就是他在<诗章>中使用了大量汉字.他对汉字的拆解不仅帮助他理解字意,而且帮他深入触及相关的文化含义,然而错误的拆解使他出现很多牵强附会、贻笑大方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现象之一:误读作者课例:《桂花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教学环节师:本堂课,我们在作家琦君的文字中穿梭,深深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桂花雨的美。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什么?生:源自对故乡的热爱!师:对!这就是桂花香的丰富内涵,这就是作者的爱乡之情。误区:将作者的思乡之情片面理解为爱乡之情。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探讨《雷雨》早期接受史上作者本意与接受者理解之间的错位现象 ,认为这种错位可以归结为生存论 /神秘主义视界与现世理性主义视界之间的错位 ,它同时也表现为“祛除巫魅”的现代性与广义的浪漫主义现代性 ,以及“诗”与“社会问题剧”之间的错位。并指出曹禺的生存论 /神秘主义视界不仅是其艺术个性和艺术力量的根本 ,而且具有独特的社会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2.
问题:调查发现藏族低年级学生在汉语字词学习中有这样一种误读现象:将“柳”读成“绿”或“树”、将“参加”读成“欢迎”、将“朋友”读成“伙伴”等等,这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种现象.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和解释藏族低年级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这种误读现象,进而认识到原型范畴理论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字词误读现象背后的理论根据,以达到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汉语词汇教学效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茹志鹃小说《百合花》中,对于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它象征"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象征军民鱼水情。事实上,这是一种审美误读。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解读,我们才会发现文本中散发的是人性与人情的暗香。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特别受俄国文化影响并产生了影响中国发展走向的多重复杂效应,今天应该对此反思并予以评估。五四接受俄国文化首先是基于对其情感上的认同,但寻找并强调中俄文化的“相似性”是为了更好地输入俄国启蒙主义文化,大量译介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和有关理论,使五四极为受益也导致对俄国文化基本层面的误读,即引发五四不是在学理上认真分析后接受更有恒久性价值的俄国人文主义文化,而是热衷于吸收革命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并由此影响马列主义接受的质量;拒绝同期俄国自由主义文化,也就进一步强化接受俄国的实用性和激进主义,并进一步促进五四整体性(totalistic)反传统主义行为及20世纪绵延不断的反传统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6.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从发展历程上看,巴特"作者之死"理论扫清了"作者权威"的障碍,向合法误读迈出了第一步;布鲁姆首先提出"误读"术语,把它作为作家克服"影响的焦虑"的策略,而后扩大到阅读领域,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德里达、德·曼、米勒等人则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深化了误读理论,把误读作为解构式的修辞阅读来加以倡导;德里达文学批评中的泛文化色彩、米勒把解构批评运用于文化研究的自觉努力,共同推动着误读理论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误读在《雷雨》的接受史上是一个客观存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 :主题取向的社会化 ,人物性格的单纯化 ,审美态度的功利化。误读的原因主要来自作品的内在矛盾和时代的期待视界。误读导致作家创作个性的丧失。多元化的审美生态和独特的创作个性是文学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帕纳休克于1958年将《红楼梦》翻译成为俄语,这是《红楼梦》首次在欧洲出版的外译本。在这部鸿篇巨著中帕纳休克对称谓语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些翻译精彩之极,但从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误读之处。精彩之处值得我们赏析,误读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艺理论的支柱和来源。然而,无论在过去和现在的学习和研究中,中国仍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错误的解读,这种误读现象表现在:典型理论、艺术的独特性、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批评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等方面。它不仅影响了文艺界的正确发展,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文艺理论设置了许多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