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优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高等学校是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肩负着不断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参与孵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任。为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需要和自身特点,建立起能支撑我国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期在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进行,并要体现自身特点,贯穿“集成创新、打造特色”的战略思想。建议今后一个时期,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三件大事,作为高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校科技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历史所赋予我国高校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应当深入分析高校科技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高校科技的发展战略,加快加强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大学科技发展趋势的几点认识高校科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带动高校科技的发展,而高校科技的发展,也必然会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在诸多…  相似文献   

3.
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选择。面对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以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高等学校必须从协同创新的前提、关键、途径、基础和保障5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当更大重任。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是支撑、推动并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引擎。面向2030年的高等教育须主动迎接全球科技革命的挑战,紧跟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坚持教育创新政策引领、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创新机制保障及推进教育开放创新格局是构建面向2030年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集群在旧金山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者、技术与资本的牵线人、科技社会变革驱动者的角色,为湾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培育创新人才、提供大量的技术转化以及充足的研究资金,确保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对高等教育集群在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湾区科技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6.
集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人才和知识的快速流动等特点,奠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高校对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要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把高校科技创新的资源和能力与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一、陕西高校科技创新担负着双重使命近年来,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不断丰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努力完成参与国家高校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7.
3、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2004年将全面启动“985工程”二期建设,对“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科技创新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等,形成全方位促进高水平大学和重  相似文献   

8.
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建设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办好现代大学,加强政府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的宏观管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方面。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国家高等教  相似文献   

9.
<正>在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导力量的区域创新体系中,高等学校以其雄厚的科技力量以及所拥有的学科门类齐全、技术人才密集和实验设施先进等优势成为区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和区域产学研结合的中坚力量。因此,系统地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高等学校的使命与服务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校的服务策略》紧紧围绕高等学校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服务这一主题,紧密结合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辽宁高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柬埔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求日益显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动能不足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人才、知识与合作是柬埔寨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维度.围绕核心维度,高校扮演了优质人力资源集聚的“快车道”、“知识生产者”和社会“发动机”等角色.整体而言,缺少先发优势的柬埔寨高等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依然面临资源不足限制创新活动展开、制度障碍掣肘创新领域发展、外部环境不利高校知识溢出等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好自身科研工作的方向和优势,将科技应用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切实将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科研教改成果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科技服务工作需要在科研理念、服务路径、师资建设、管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上找准坐标定位、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发展策略。高职学校应在系统研判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产业结构的前提下,以应用型科研为基础,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及广大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技术技能研发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学院、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科技服务形式融合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聚力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质效,为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职心理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尤其是对高职心理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更是当前高职心理教育研究中的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心理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到高职心理教育实践的发展。在高职心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中,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基础,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是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所存在的差距,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依靠农村职业教育,提出农村职教创新要以新农村为主线,从理念创新、保障机制、创新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加强教育、科技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同合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湖北作为高校云集、科技人才辈出的科教大省,应该运用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理论构想,加强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发展机制的研究,推进“科教兴鄂”之教育、科技、经济协同发展系统的形成与运行。当务之急是要推动新的制度环境生成。加大大学和科研院所改革力度,重视科教创新及协同发展机制的创新,强化发展战略的集成和协同。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跨界性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发展规律,使校企合作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合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态势,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探索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合作育人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共同发展机制,以创立高等职业院校品牌。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科研主要存在着教育科研理念落后、教育科研导向偏差、教育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成果价值单一、教育科研管理边缘化等问题。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教育科研作为"思想之塔"与"活力之源",应成为支撑高校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的重要前提,地方高校教育科研需要从院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科研进行重新定位,以推进地方高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科技相结合是时代的要求.美、日、德、法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教育与科技相结合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措施,是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是高等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是知识创新的源泉.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确立研究型大学的地位与作用,完善高等教育层次,增加原创性高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促进天津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3+2分段培养是中高职衔接的方式之一,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中职阶段要围绕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围绕专业核心技术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性、渐进性和一体性。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创新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创新产出能力低、创新转化度不高等问题。要构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分层次发展;要加强研究基础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尽快建立技术转移体系、产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以及适合河南省省情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