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元文化视野下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剖析多元文化视野下新加坡学校德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其特质:即多元统一性、国家意识主导性、传统价值观创新性和东西文化融合性。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政府提倡各族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发扬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系统,以助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新加坡这一思想可以说始终贯穿在学校德育的发展中,面对多元文化的现实,新加坡中小学制定了多层次的学校德育目标,多元统一的内容及相适应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色彩传播入手,通过分析色彩构建的作用和特点,色彩呈现对于主体异质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和谐色彩”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色彩传播在新加坡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兴动 《广西教育》2014,(39):164-166
从色彩传播入手,通过分析色彩构建的作用和特点,色彩呈现对于主体异质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和谐色彩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色彩传播在新加坡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视域下新加坡德育实效性思考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浪潮不可避免,多元文化给德育实效性提出严峻挑战。新加坡与我国有着同样的文化根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新加坡富有成效的德育与坚持德育为首、重视德育内容改革、明确德育目标、践行德育实践和优化德育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考察新加坡德育历程,在比较中借鉴新加坡德育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信仰和多元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新加坡一切都具有“多元性”。为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新加坡制定了和谐的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问,建成一套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体系。该体系形成于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独具特色。其成功与符合国情的道德价值观、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权威型”政治的保驾护航等密切相关。其成功的经验与启示,对我国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音乐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凝结,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本文以跨学科方法,从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探究音乐的成因,试图更加深刻地揭示音乐的本质,从而提升人们对音乐的认识,更加自觉地从多种层面宏扬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教育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坚持德育为首,明确德育目标,重视德育内容改革,加强德育实践和优化德育环境,保障了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的缘起与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政策,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由于它的成功,很快盛行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多民族国家,并作为一种学术文化于20世纪80年代由阮西湖先生传入中国。多元文化与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文化的紧密联为一体,互联网的出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四要素终究会变得模糊,将来的社会,以“多元文化”取代“多民族文化”似乎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国家。新加坡的教育文化独具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探寻新加坡教育文化方面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将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的廉政指数在全世界排名前列。文章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新加坡廉政文化建设成功的具体表现及其实践路径,试图以新加坡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来探索我国廉洁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治理方面,新加坡政府希望建立一个民风纯正、高度文明的"优雅社会"。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与精神追求,对新加坡的社会治理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是新加坡实现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兴日报》的立场更激进:"反对保皇党,推翻帝制",但所刊反满小说的主题比较隐喻。该报"小说"栏目容纳侦探小说,下意识地追随东西方长久以来打破雅俗之分缓慢进展的潮流。《中兴日报》在选刊中国小说来稿的同时,也输出该报所刊登过的小说到中国的报刊。因此,该报所作的中新文化交流,可以说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共同价值观发挥着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双重作用。文章试图以新加坡倡导的“共同价值观”为例,从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双重视角,积极探讨带有普遍性的有效公民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工具,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行动者是在其自主性与文化的强制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向,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转变。这一文化的转向有助于消解之前一直存在的文化隔阂,使一般行动者能更好地达成主体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卓有成效,有“最守规矩的城市之一”的美称,它在道德教育方面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培养“新加坡人”,开设相应的道德教育课程,构建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注意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tells us that reading is correlat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how do we motivate students to read? How can schools build reading culture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a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 in Singapore, I examine how attention to the invisible network of resources that support reading can provide insight into students’ resources for reading, both at home and in school. Additionally, I explain, through the mapping of the school library as a reading space, how a socio-spatial approach that maps the physical, social and affective spaces of the library can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and focused action to cultivate a school’s reading culture.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众文化成因及其双重效应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人类的世俗性需求、后现代思潮、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缓和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同时也导致了人类感性欲望的放纵、逃避现实的心理以及文化价值的危机。当代大众文化的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Researchers have indicated that assessment practices and methods should support learners’ construction of meaningful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assessment will enable us to construct more realistic, valid and fair assessments. Learners’ conceptualization of assessment would be imperative to serve as an essential reference to evaluat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Purpose: This study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he Singaporean and Taiwa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science assessment. Within-country gender comparisons were also explored.

Sample: 424 Taiwanese and 333 Singaporean eighth graders were invited for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Design and methods: Th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named Conceptions of Science Assessment.

Results: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summative assessment dominates in the Taiwanese classrooms, while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are usually perceived in Singaporean classrooms. The Singaporean students had a greater tendency than their Taiwanese counterparts to perceive the purpose of assessment as a way of reproducing knowledge, and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as improving learning, problem-solving, and critical judgment. No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either the Singaporean or the Taiwanese students.

Conclusions: Educators in both countries should provide learners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to experience process-oriented science assessment activities and de-emphasize the usage of examination-oriented practices to achieve the sophistication of conce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