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对战后世界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种史学力量,一是现当代的西方资产阶级新史学,另一是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两股力量的冲突与交汇及其所激起的回响,是当代国际史学颇为令人瞩目的一种文化景观。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大体指的是西方各主要国家(以英法为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展,苏东剧变前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败得失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总结与思考,但这需要时间,故本文未予论列。 一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自此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亦同步产生。马克思主义史学自问世以来,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对它的发展也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如果用概括的语言点明这两者关系的话,那就是从对抗走向对话。 从对抗走向对话这一发展趋势至战后尤甚。在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还很弱小,直到1913年,英国历史学家古奇在初版本的史学史名著《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一书中,甚至连马克思的名字都还没有提到。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伊格尔斯在他所著的《欧洲史学新方向》一书中,把当今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化的世界史学归纳为法则论的、阐释学的和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方面,他主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分好小组是前提,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在教学模式中的功能。指导是实施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史学研究最根本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大年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需要加强。其必要性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太密切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很多问题要从历史上来说明。今天的生活、今天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联系的。回顾一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对进一步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使史学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是有现实意义的。(一) “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提倡科学与民主的伟大群众运动。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文化思想上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正如毛泽东同志说:“在‘五四’以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这是中国人民所公认与接受的,也是实践所证明了的。 可是,前些时候理论界、史学界有的人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甚至进行歪曲与非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他们说:“马克思主义有很多论断今天看就是错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的问题上,有很多论断是过时的了,甚至是不对的。”他们故意把马克思主义贬为一个学派,说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家之言而已。公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他  相似文献   

6.
7.
文章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回顾近80年的历程、特点和存在问题。文章也探讨了海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情况,认为在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情况十分必要。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的崛起和影响日巨,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机遇期,把握新机遇期应处理好的各种问题,是其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著名史学家刘大年一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历史学的研究,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面对各种思潮,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史学研究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早在1980年代初,他就强调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理论的区别,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和学科的发展。他对中国近代史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如革命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阐发,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刘大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多方面的理论思考,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史学遗产,值得当代史学工作者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实事求是”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了生产力的理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开放与独立自主”补充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11.
在近代中国史学变革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两次史学观念的大转变。首先是由封建史学向资产阶级史学的转变;紧接而来的是第二次转变,即从资产阶级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飞跃。从此,中国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近代后期的史学家中,胡适是较早采用西方史学方法治学的。但他用新法整理国故的成绩并不壮观,大约对于古代哲学史研究和古典小说的考证算是有突出的成绩,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无可否认,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不少已经陈旧,马克思主义教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第三个千年和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我们只有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面临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在我们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学风。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掌握,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童蒙之时,他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追求资产阶级新学和民主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反清反帝的爱国学生运动。1914年,他东渡日本,先学医,后从事文学活动。在1924年以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回国投身革命,参加“五卅”爱国反帝运动、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在随起义军南下广东的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接受中共中央的安排,于1928年再次东渡日本,专心于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抛雏别妻,回到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和带动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文化力量投入抗日救国和争取民主的伟大斗争,成为国统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职,全身心地从事国家事务、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导工作和国际交往的社会活动。1978年6月12日辞世。终年86岁。  相似文献   

15.
郑天挺解放后刻苦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史学研究,开创了其晚年学术新境界。他始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科学理论指导和严谨的实证研究的结合,善于从较长历史时段探求历史演进规律和时代特征。作为新历史考证学派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型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研究既延续了言必有据的优良传统,又兼具科学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体现了新历史考据学在新时期发展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华岗是兼有战士和学者双重身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在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上,有开拓之功;对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起过推进作用;在史学理论和方法论方面,进行过可贵探索。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来说,刊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园地。通过它,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检阅同学们的写作成果。为此,我们创办了油印刊物《百草园》。学生自己编辑,教师帮助把关。要办好一个刊物,关键的问题,要有一批写作骨干。因此,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了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以保证刊物的稿源和质量。第一,举办各种讲座。我们的组织形式是,大组里分小组,分为小说、诗歌、散文三个小组。然后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讲座,向学生介绍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通过讲座,同学们很快地走入了正轨,写出  相似文献   

18.
一对于认识的本质问题,古今中外各派哲学家都从自己基本的哲学立场出发,作出了各自的回答。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相反,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认为,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广义的反映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能力,是由物质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由于相互作用的对象和方式所具有的水平不同,反映的形式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与非生物界的反应、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相比,人的认识是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职业高中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在学习方法的掌握方面更是一知半解。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激发兴趣;二要让学生掌握新课的学习程序;三要让学生根据学科和内容特点掌握学习的重点;四要指导学生读懂教材,提高阅读能力;五要对学生自学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只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实施,不断认真探索,做好自我反思,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自我统整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内涵,基于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了自我统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有助于加强对自我统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自我统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