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用户信念为基础,期望确认模型为框架,将社交网站看作是一个信息获取工具或人际交互工具,分别构建了其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以新浪微博用户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能促进对社交网站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理解,以及能为社交网站服务商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代宝  刘业政 《现代情报》2015,35(4):159-163
本文通过对SNS用户玩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发现被用于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的理论主要有使用与满足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心流体验理论等;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动机主要为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和自我展示;而社交网络游戏使用和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性因素、情感(体验)性因素、态度性因素、人格因素、社会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社交网站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户交互学习作为网络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对社交网站的运营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社交网站环境、用户特征,构建社交网站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Lisrel8.7对该模型验证性分析,其社交网站用户偏好、社交网站功能、社交网站信息资源质量、社交网站用户的有用感知、社交网站用户人际关系以及社交网站激励机制对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交网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其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本文将回顾国外探索依恋关系模式与社交网站使用关系的研究,以了解依恋关系模式对社交网站使用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可针对中国国内社交网站使用实际情况,探究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恋模式与成人依恋模式对社交网站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方法/过程]采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及内涵、前因变量研究和结果变量研究等,同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结果/结论]未来研究中,可通过新技术与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构成及测量进行研究、探索异质性社交媒体间用户倦怠的差异与共性以及尝试基于倦怠情绪差异与消极使用行为的细分研究,以更好揭示社交媒体倦怠的“黑箱”。  相似文献   

6.
对高管的报酬和激励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总结国内外众多关于高管薪酬的文献基础上,主要从高管人口统计特征方面就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我国企业高管人员进行薪酬设计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熊斌  葛玉辉  陈真英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3):135-137,146
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企业战略决策主体,对组织发展战略选择及绩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20余年来,学者们主要从人口统计特征视角来研究高层管理团队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往往缺乏稳定性。回顾了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脉络,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以互动过程为新视角的研究思路,为研究高层管理团队探索出一条创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交网络从无到有,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开始更多的依赖从SNS中获得在线社会支持。与传统社会支持相比,在线渠道尤其是SNS对于人们给予和接受社会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这一领域的中外文献进行整体分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有必要的。[方法/过程]通过对2018年前社交网络环境下在线社会支持的中英文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收集并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205篇中外研究文献进行多维编码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结果/结论]文章总结了SNS环境下在线社会支持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等研究现状,探讨了该领域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社会网络的结构与作用等方面的未来潜在研究方向和途径,并分析了中外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孟猛  朱庆华 《现代情报》2018,38(1):5-18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持续使用意愿和习惯直接影响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习惯对持续使用意愿和行为之间有负向的调节作用;使用后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及自我功效正向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期望确认度对使用后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感知关系性和感知胜任性正向显著影响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对满意度正向影响显著,满意度对习惯产生直接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对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运营商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代宝  刘业政 《现代情报》2015,(2):3-7,22
论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大五人格模型,探讨了社交网站(SNS)用户的人格特质和认知因素以及SNS的信任氛围对用户在网站中的内容生成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只有外向性和尽责性显著影响SNS用户的内容生成行为;此外,结果期望和信任氛围对SNS用户的内容生成行为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Social commerce sites (SCSs), a new model of social media, provide fertile ground for customers to communicate their opinions and exchange product- or service- related information. Given the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data for customers’ insight, we explore the factors driving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on SCS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d empirically test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for customer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through analysis of online survey data as well as network and behavioral usage data of over four months from 1177 customers in a SCS. The research model was empirically validated with the use of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ata in a longitudinal setting. Our results show that customer information sharing is influenced by both individual (i.e., reputation and the enjoyment of helping others) and social capital (i.e., out-degrees’ post, in-degrees’ feedback, customer expertise and reciprocity) factor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y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directed social network in customer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on SCSs. We believe that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offer important insights to the IS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科研人员个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科研人员个体人力资本两维度,即受教育程度和科研工作经验对创新行为产生积极的显著影响,其中科研工作经验的影响更强;科研人员个体社会资本两维度,即人际互动网络规模和人际互动网络密度对创新行为产生显著的二次影响作用,其中科研人员的人际互动网络密度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均更强。  相似文献   

13.
社会规范对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们为什么会接受或拒绝某项信息技术呢?在先前提出的众多预测或解释变量中,社会规范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类重要影响因素。针对目前相关研究暴露出来的混淆性、片面性、以及实证结论不一等问题,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特定背景,从界定社会规范的两种不同成分,即强制成分和内化成分入手,阐明了它们对用户外显行为和心理感知的两种影响机制———强制机制和内化机制,所提假设在两个实证调查案例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4.
联盟网络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影响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考察了联盟网络企业中的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分析了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路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00家联盟网络企业知识转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所获有效数据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通过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的中介效应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Drawing on the stressor-strain-outcome framework,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information irrelevance and overload induce social network fatigu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variables to users’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It also examin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ocial network fatigue is more likely to be translated into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The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from 341 users of WeChat Moments suggests that information irrelevance directly leads to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and social media fatigue as a mediator partially mediate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on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and fully mediates the impact of social overload on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Furthermore, time pressure strengthens 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 fatigue on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This study fulfills the identified need for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actual discontinuous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SNSs) by investigating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and its antecedents. The findings provide SNSs providers with guidelines on how to manage users’ behavior so that they remain active users of the SNSs.  相似文献   

16.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在中国式情境下对中小企业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揭示社会网络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或作用。通过对北京市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研究,发现企业生存年限与销售额增长率呈现正相关。然后进一步应用部分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有很大挖掘空间。在中国式生存环境框架(政府主导及小范围信任)下,社会网络可以带来"资源获取"和"交易润滑"两大社会机制,从而对企业成长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思雪  林汉川 《科研管理》2018,39(12):69-77
对于在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提升中国产品的海外形象,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哪个更为重要?本文基于来自中亚六国的海外消费者的302份调查问卷数据,通过使用多重中介模型,对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的主要路径和策略重点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定位与中国产品海外形象正相关;基于技术的创新和基于市场的创新是中国企业提升在发展中国家产品形象的重要中介;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对提升中国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也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基于技术的创新、基于市场的创新和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提升中国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形象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这一结论与其他地区创新优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术重点形成反差。研究结果对于中国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方华 《科学学研究》2006,24(1):106-111
本文从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的关系研究出发,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我国210家知识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了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为我国企业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资本来改善知识获取能力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制定与之相符的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准则,以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和社会期望,从而提升企业声誉。本文以ISO26000和GRI指南为基础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八个维度,对中国203家企业进行调研并获得相应的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多元化和专业化战略下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经济责任对情感声誉、环境责任对认知声誉影响不显著外,其他责任维度对企业声誉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选择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践行经济责任对企业认知声誉的提升有较为显著影响;而选择专业化战略的企业更倾向于在劳动实践、公平运营、消费者责任、责任治理、环境责任和社区发展六个方面有良好的表现,从而提升企业声誉。研究结论不仅为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依据,而且有助于提高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us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oyalty towards social network sites (SNSs). Despite the growing rol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SNS continuance decisions, the SNS usage literature has paid scant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externalities, SNS identification, and us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y four component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perceived network size, external prestige, compatibi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 research model, both network size and external prestige are hypothesized positively to affect SNS identification. Perceived compatibility and perceived complementarity are hypothesized positively to affect user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and SNS identification are hypothesized positively to affect user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oyalty towards the SNS. Us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hypothesized positively to affect their loyalty towards the SNS. Data collected from 615 valid users of Facebook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most of these hypothes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erceived network size negatively affects users’ SNS identifications. Other component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SNS identification and satisfaction, which in tur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us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oyalty towards SNS.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