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传统篇目《渔父》看似简单,实则作为原典型文章,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同是渔夫,但中方的"渔父"形象蕴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家思维,而《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圣地亚哥却可以用儒家思维来理解,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儒道之别,分别汲取精神的养分。  相似文献   

2.
"渔父"诗话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就以隐逸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的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说:"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词中出现了数量不少描写"渔父"形象的诗词,非常具有典型性,渔父形象成为唐人心目中的隐逸高人和超然洒脱、寄情山水、旷达闲适的生活代表。分析了唐人诗词中的渔父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思想感情、生活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女性历来是文学关注的对象。无论是中国文学(不包括当代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塑造了灿若星河的女性形象。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婚姻爱情生活又往往是着墨较多的一个侧面。将中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群体加以对比,就会发现二者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有着许多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规定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女性的抉择和作家的倾向,从而最终形成文学形象的不同特质。本文仅就中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待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十三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变迁的背景下,基于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和在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成长背景,解构了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共融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的形象由隐者到探险者再到清贫、清高,不断完善和丰富起来,形成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诗文作品中渔夫这一形象均被文人有所美化,当有学才无出路之人志不得申,便往往以诗文虚拟形象自比,渔、樵、耕、读便成为首选,四者之中以"渔"为首,更是看重了那种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楚辞中的"渔父"俨然是一位知天达命、高蹈循世的隐者,苏东坡《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  相似文献   

8.
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使普罗米修斯盗火和鲧盗息壤的情节相似,在中西各文本中的形象演变却截然不同.神话中不听帝命的鲧逐渐被定位为盛世贤君之前的一个刚愎自用的顽臣.而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却是从暗面走向明面,他的名字成为抗争、自由、无私、崇高的同义词,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象征符号.鲧的形象走向历史化,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日趋神话化,其背后原因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自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言(象)意说"和"能指"、"所指"理论看中西绘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比较中西两套艺术话语系统这一角度阐释中西古典绘画题材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较发达,西方则更擅长叙事性绘画,如历史画、宗教画.中国的"言(象)意说"和西方的"能指"、"所指"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体现了"图像"与"话语"的关系;不同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整体结构、两对范畴的含义、每对范畴的关系和侧重点不同.不仅"言"、"象"、"意"这三个范畴及其关系在<易传>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并且其整个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易经>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能指"、"所指"理论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本深层结构阐释的嗜好,与西方人重视文学叙事性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吴凡 《教书育人》2020,(4):53-53
多维度赏析"蝉"的形象,比较阅读蝉在《昆虫记》、中国古典诗歌及《伊索寓言》中的不同形象,感受蝉本身的生命特征及中西方文化赋予蝉的不同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4.
以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读《圣经》中的贤妻形象,笔者发现,由于男性掌握话语权,《圣经》中描述的"贤妻"形象与圣经时代的女性并非完全一致。为建构"贤妻"形象,圣经作者采取了男性叙事视角、次情节结构和妻子形象的扁形化等多种叙事策略,借此影响现实中的女性,强化男权意识。从圣经文学的影响来看,圣经中所刻画的"贤妻"形象对西方文学具有原型意义,圣经中的贤妻标准与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矛盾成为西方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不是渔夫的"渔父""渔父"是《楚辞·渔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文章开头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说法,这时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期间,屈原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容颜憔悴,心情苦闷,他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在中西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意象的认识,中西学者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迥异之点.  相似文献   

17.
正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便成为清高孤洁、避世脱俗的智者和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时常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为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这个阶段,绘画中的渔父形象也开始出现,如张志和、荆浩、许道宁等都绘有《渔父图》。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女性形象都是我们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涉及女性知识方面的内容艮广,但她们都离不开爱情这个侧面.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中西女性有着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导致了他们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的不同,本文就以此为对比谈谈异国恋情与传统爱情中女性的爱情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反映了人们对"侠客"的崇尚,二者具有许多共同点,如:这两种文学中的"侠客"都是重侠义,也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形象。二者也具有许多不同点,虽然两种文学中都有对"侠客"武功的描写,但这两种的描写却是不同的。而且,"侠客"的价值观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就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个"侠客"形象描写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种不同也正反应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