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一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调整计划要求,复旦大学通过试点实验,在推进博士生公共课课改过程中,形成了两点体会: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不但在理论上承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上也生动地表现为发展中国、顺应时代、普惠大众的大趋势;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更深刻地意味着中国发展的经验不但属于中国,并具有世界意义,进而对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哲学而产生的,也是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哲学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就直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性”中。作者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历史性”五个相互联系的规定性的过程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撇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仅从纯粹的文化传承角度看,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思想创造都离不开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通过“三教纷争”再到“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的。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对三大思想传统,即中国哲学传统、西方哲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融合而实现广义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而就狭义的中国哲学而言,在思想的视野里至少要通过融合新仁学、自由意志、社会实践等观念,实现自己的创新。全球化的时代早已经到来,“世界哲学”的观念已经产生,而且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而“世界哲学”恰恰要实现自己“求通”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4.
“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描述,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谋大同”书写在自己的使命旗帜上,传承“大同”思想的文化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立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条件,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的超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明交流与安全卫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做出中国贡献,是在超越的基础上对实现“大同”做出的积极实践。以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历史规律,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理论与实践层次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杨楹 《三明学院学报》2007,24(3):241-245
马克思将哲学划分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两类,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走出了“思辨哲学”基地,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其哲学的理论视域,并以改变现实生活为价值旨归。文章首先在比较两类哲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立足点、本质内涵、价值立场以及理论逻辑路径和思维方式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扣住“现实生活”的理论特质;其次从四个层面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强调“生活”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据所在;最后强调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新形态的建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精神与价值原则,以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生活”为关键,方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0年年会以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从总体上观照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直面现实问题,承担起理论创新的时代重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创新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借鉴。在新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回溯思想本源,夯实理论基础,扬弃脱离原著抽象探讨理论的研究方式,建立文本研究、哲学史研究和原理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问题;要历史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与传承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本刊推出年会的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搬来了西方的全部思想库,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得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适应了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受益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亲和力,中国传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人类的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离不开几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互动中形成了中国新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能在西方开花、向中国嫁接进而在中国结果。这里试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西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入及其发展的影响”及“重新整合方法论 ,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人们揭示了从实践到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规律和方法途径。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体系中的题中之义、精髓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和原则。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因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论、实践目的论、实践形式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应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生产实践”,发展先进化应成为当代中国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活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是当代中国“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一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民族特色和时代视角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国际局势交织催化的现实背景与中国实践伟大成就的坚实支撑下,这一思想从“立足本土”深刻改变中国到“胸怀天下”逐步开辟影响世界的新境界有着逻辑的必然性。从理论基础、现实机遇、历史流变与实践回应深刻把握其发展逻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境界的深刻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谱写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原则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与实践发展、把握历史主动的智慧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守正”,体现在了诸多方面,从大历史出发牢固坚守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基础上坚持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深刻诠释与典型示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典型示范,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深远变革。守正创新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鲜明品格,也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根深叶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成为新阶段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谐世界”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同时这一思想是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现在和未来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用“和谐世界”理念为自身发展寻求空间的同时,也确实带来了世界乐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文革”之后,邓小平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的伟大襟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构建了国家发展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其中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把握和创新性发展。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政策显现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之深远、对重塑中国教育事业意义之重大,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特指和泛指两重含义,前者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后者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而不是强制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要通过民间化实现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史历 《天中学刊》2005,20(4):16-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如今,世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两个必然”的理论遇到了不少的曲解和挑战.正确认识这一论断,直接关乎着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也关乎着社会主义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当代两大阵营的较量及其新变化等问题,从中阐明了“两个必然”的真理性及其与“两个必然”的辩证统一性,进而说明在当代中国既要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以及民族精神问题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目前学界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现代转型密切相关。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并没有承担起拯救"落后挨打"中国的历史使命,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民族精神的重塑,才担负起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使命。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离不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拓展与深化,同样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本文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研究做一个梳理,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从“传播”到“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由“传播史”向“接受史”的研究范式转型,既有深刻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基础,又有全球化、信息社会、后现代等世界发展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史与传播史既是相对区分的,又是同等重要的,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两个基本面,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的整体性.只有具备整体性,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和描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具体地展现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意义的深刻性,才能更充分地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