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舢舨荡桨技术问题,是解决如何使舢舨获得并保持较高的速度。完善的分析荡浆的动作,应符合人体动力解剖学的特点,运动生理学的规律和有关力学方面的要求。当运动虽训练到一定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平后,合理的动作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个人技术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荡桨时人体的姿势;桨运动的路线(桨入水、划水、出水及空中移桨);荡桨时用力问题。以上三个方面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体的姿势要符合技术本身的要求,技术本身要符合力学的规律,性,荡桨技术的强大力量又要符合运动生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划船运动是以力量速度和力量耐力为主的全身性水上运动项目。专家们认为:世界现代划船训练正向着体力好、技术规范、划距大、桨频高、桨叶吃水深、抓水效果好、拉桨速度快、配合默契的方向发展。而体力好居首位,故此力量训练是极其重要的。一、准备期(十一月中旬至第二年四月上旬)  相似文献   

3.
对双人双桨项目桨手上、下肢划桨力量—时间曲线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队员划桨过程中力量不均衡、发力不协调、水下支撑长度不一致、拉桨动作欠流畅等技术问题,以期为训练效果的评估及针对性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赛艇运动中拉桨阶段的桨力曲线反映了运动员的发力特征,是专项竞技能力诊断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队的测试实例,对不同艇种、不同桨位的桨力曲线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对赛艇项目进行系列测试(桨频:35桨/min),结合专项认为专项技术较好的多人艇运动员大多采用A型;双人单桨项目中.领桨手倾向于采用A型桨力-时间曲线,一号位桨手倾向于采用B型桨力-时间曲线。不同桨频下的桨力-时间曲线特征可作为训练效果的评估依据,低桨频训练必须保持合理的拉桨速度和拉桨力量。  相似文献   

5.
对4名女子皮艇运动员增加3个月的小肌肉力量训练,比较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200m水上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队员的速度与桨频的提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肌肉群训练对提高女子皮艇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备战的男子赛艇公开级4人单桨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各项参数与比赛桨完全一致的澳大利亚 CROKER 测力桨,对赛艇运动员水上专项训练进行了技术测试。经过定量分析发现,赛艇4人单桨运动员在入水、拉桨、出水和全程力量分配等方面均存在技术瑕疵,据此实施技术改正和功能性体能训练干预,为山东赛艇全运会上的突破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周期训练中力量素质训练特点,以及通过各周期的分段500m成绩和各专项运动能力指标综合评定专项力量素质,建立起利用专项功率指标评定力量素质的评价体系.方法:以国家集训队8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这个大周期训练中的分段500m、200m和各专项运动能力指标进行监测.结果与结论:①在大周期训练过程中,力量素质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冬训阶段,力量增长最为显著;②2000m划过程中分段500m成绩能有效地体现各种专项力量素质;③可以利用单桨最大功率、40s快拉桨和6min平均功率作为综合指标评价专项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8.
动力产生和动力保护是静水皮艇专项竞技能力的核心内容,利用水上实时训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借鉴陆上常用命名方法,定义了水上最大桨力、平均桨力、平均功率和桨力衰减因子等作为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综合桨力、船速、船体姿态等参数深入研究皮艇项目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抓水、动力、出水3个阶段的技术要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保持船速稳定性、控制颠簸摇晃加速度对于动力保护有重要意义,并着重讨论了现阶段我国优秀皮艇运动员技术动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阐述低桨频训练的理论依据,列举广东赛艇队通过低桨频训练产生良好效果的实例,提出低桨频训练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0.
如何增大赛艇运动员的划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 0 0 m赛艇项目从基础理论分析 ,居于中等时间的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 ,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好的有氧工作能力和较好的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 ,而具备有单位时间内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单位时间内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越强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划桨力就越大 ,成绩就越好。所以提高赛艇运动员单位时间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 ,是解决赛艇运动员划桨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1 测功仪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划桨力的影响及其训练方法( 1 )测功仪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划桨力的影响 :测功仪训练较荡桨训练、水上训练技术运用环节简单化 ,而且不受平衡…  相似文献   

11.
采用赛艇实船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与分析系统,选取2000m训练桨频最后500m全力段,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其差异性.研究表明:运动员各自左右手技术差异性显著,右手优于左手(P<0.01);最大力量、拉桨力量、一桨平均力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85,P<0.01),最大力量王××大于张××(P<0.05),一桨平均力量张××大于王××(P<0.05);2者前后损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后损远大于前损(P<0.01),张××后损小于王××(P<0.05);有效拉桨角度2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反向加速2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划船效果因子张××优于王××(P<0.05).  相似文献   

12.
赛艇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及测试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流体力学原理出发来研究如何使桨叶发挥出最大效率,讨论了桨频和拉桨幅度与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给出了合理的运动技术形式的力学原则。研制了赛艇实船技术测试系统。利用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划船时的力量、角度、速度、加速度等,便于划船运动技术的诊断、分析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特点,为运动训练的量化及科学化提供了基础。通过测试改进了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使得运动技术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监控女子赛艇八单赛前40日训练,对安静状态和不同桨频训练下血乳酸分析,寻找变化规律,找出不同桨频的适宜训练强度,为不同训练负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郑显伟 《体育博览》2011,(7X):150-151
<正>1前言赛艇运动是利用人体的体能、技能来推动船体在规定的航道和距离内进行角逐的的竞技运动。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共设十四枚金牌。它是需要身体大部分肌群参与的周期性耐力项目。所以赛艇在水中行进时的动源取决于下面因素,的提高:1.1划桨的力量因为桨频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所以力量素质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训练实践中十分重视力量训练的作用,并使其进一步专项化,这就给每一名赛艇运动员提出了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专项素质要求:(1)、力量包括上肢力量(手臂拉、推力),下肢力量(腿部伸、屈力),腰背肌与腹肌(伸、屈力),肌群的协调力---上下肢、腹背肌的协调力;(2)、力量耐力(持  相似文献   

15.
为寻找山东省单人皮艇优秀运动员途中划桨技术的不足,寻求提高划桨效果的途径,为运动队和教练备战十一运会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研究采用平面定机摄像方法(拍摄频率50 Hz,曝光速度1/250 s),在赛程中段一侧对途中划一个复桨(两桨)周期动作进行拍摄.固定在一侧的摄像机同时记录了运动员左、右侧的划桨技术动作.采用独立t检验对部分指标值进行检验,P<0.05认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运动员左右侧划桨技术不对称,右侧强于左侧;运动员左臂作为拉桨臂时推水过程不明显,不平稳;双侧划桨节奏不理想.建议延长桨叶水平推水的时间,减少回桨时间,改善划菜节奏;延长最大艇速保持时间;增强左侧肌肉力量,改善左侧与右侧肌肉力量的平衡度;并增强左右臂途中划划桨技术的配合程度;加强腰髋等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6.
设计并实现了陆上赛艇专项力量训练系统,展示了初步的实验结果。根据赛艇运动中单人双桨项目的运动特点设计了训练台架并预留扩展功能,选用磁粉制动器作为系统阻力源,用高精度的光电式角位移编码器来检测桨角信号;选用了单片机和智能化的外围接口芯片构成了系统硬件部分,保证了实时准确的数据采集发送和系统控制;软件系统实现对测试数据进行基本的信号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的可视化问题,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经过初步实验,系统达到赛艇专项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划桨频率控制器在划船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对运动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运动员用桨频引导器进行训练的前后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得出用桨频引导器在划船训练中为优越性、实用性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咏春拳抹手与弹手在小念头中属振荡性手法,其运动方式是以整个手臂弹荡发力为核心,运用肩部支点与沉肘之力进行弹抹。抹手与弹手在小念头练习中一上一下为复合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大小臂之间的协调性与肩部脚底间支点力量的传递性,  相似文献   

19.
"注重每桨划船效果"训练思想科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琴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08-309
介绍了"注重每桨划船效果"训练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探讨了这一训练思想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及内涵,对水下拉桨速度、桨叶入水深度、拉桨幅度、保护动力、节奏、技术动作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思想在划船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龙舟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国内外竞技舞台上广泛传播,赋予了这一传统的民族娱乐活动更多的现代竞技体育与健身的内涵.龙舟运动赛事日趋国际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对运动技术力量耐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外高校对龙舟桨手队员力量耐力训练的发展正处于研究阶段,而根据龙舟运动员桨手相对力量耐力不同而进行浆位安排以及对船速产生影响方面尚属创新阶段.本课题目的在于为聊大龙舟队桨手力量耐力训练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资料和理论支持,提高聊城大学龙舟队竞技水平,为聊城大学龙舟队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