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引路人,他的作品极大地消除了中西方文化的隔阂,纠正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片面甚至是扭曲的看法,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当代,解读林语堂的文化观与文化传播策略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化史中,林语堂功不可没。他集东西智慧于一身,用今人的目光阐释古人的智慧,同时以适合现代西方人口味的方式,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又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林语堂融合中西的思想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从中西融合的具体表现、特征、意义分析林语堂文学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化史中,林语堂功不可没。他集东西智慧于一身,用今人的目光阐释古人的智慧,同时以适合现代西方人口味的方式,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又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林语堂融合中西的思想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从中西融合的具体表现、特征、意义分析林语堂文学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莎萍 《文教资料》2008,(21):41-43
林语堂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的学者和作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林语堂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西方国家展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9.
陈曦 《文教资料》2011,(24):38-39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向西方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本文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其翻译目的,探讨林语堂翻译中体现的目的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期,在西方汉学亟须发展的态势下,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勉力承担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任务,为各国汉学家充当助手,提供中译外的中国典籍翻译帮助,助力各国汉学的中文文献资料建设,撰写中国题材的学术学位论文,为西方汉学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所做工作,已成为西方汉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成为近代中西文化关系史上的盛事美谈。  相似文献   

14.
尼采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是林语堂构筑中西文化融合理想的重要参照。本文探讨了林语堂文化世界与尼采思想的关系。通过古希腊酒神文化、基督教文化及审美艺术观三方面的分别讨论,本文着重指出林语堂一方面吸纳尼采思想,显示了林氏追寻西方精神的文化动意,同时又指出林语堂是在“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前提下接受尼采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林式译本《浮生六记》成功再现异质文化,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鉴于此,以林语堂《浮生六记》为例进行英译研究,以翻译生态论为引导,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深入了解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思想与策略,从而打开文化翻译的镣铐实现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邀请林语堂去讲授《中国文化》课程。林语堂一贯爱国,爱中国文化,便借此讲学之机大谈了一通西方文化精神的危机,又将中国文化说得无比美好,好像无论衣食住行还是人生哲学都是中国的好。听讲的大多是美国青年,他们也对美国现代社会的弊病深为不满,但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这个名称总是与落后、愚昧、肮脏、野蛮等联系在一起的。片面的西方世界的报道,使西方人囿于成见,不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林语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慢既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又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的活动,无论是地西方人还是对中国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语言研究的转型、宗教文化的底蕴、文学笔调的改革等三个方面,林语堂更是功不可没。这也决定了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表现出整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林语堂在长篇小说《唐人街》中所表现的对中西文化思考的第二阶段的内容:在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倡导中国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化地理的版图上,汉学(Sinology)是一个既古老又影响深远的学科。作为主要是西方人研究中国的一门学问,汉学可以说是一种边界文化,它处于东两方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透视并促成着文化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作品中的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对于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其产生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滋养、东方道教文化的反哺、东西文化的多样融合都是分不开的。林语堂的独特经历让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性的作品,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