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 ,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弢 《培训与研究》2006,23(10):81-82,62
亚氏《政治学》中的法哲学思想是他《政治学》中思想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城邦政体论述内容密不可分。亚氏的法哲学思想不是凭空得出来的,他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以前政治思想家关于法治方面的思想,另一方面认真考察城邦与政体中的法律和法治实践经验,通过比较和鉴别而得出,也就是说具有深厚的经验基础。因此,亚氏的法治思想是理论性与经验性、实证性与现实性、道德性和法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法律以治理国家,谓之法治。不同的政体会派生出不同的法律。韩愈以民为念、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治基本理念,形成了他勤政廉政的法治思想。韩愈的法治思想对我们国家加强现代法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苗连营 《红领巾》2005,(5):33-36
法律意识是法治模式构造、运行与变迁的先导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法治状态和法治水平;法治的实践,不仅意味着社会管理结构的改革与制度模式的变迁,更意味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制实践的同步更新与发展.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法治的内在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公民法律意识只有根植于丰厚的法治社会生成的土壤之中方能得以历练和提高,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塑造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环境,用民主和法治铸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西方宪法观念的历史演变分为萌芽、初步发展、成熟、多元化四个历史时期。萌芽时期思想中涉及“政体”、“法治”问题,初步发展时期,谈到有关“政体”问题,并将法律分为神法、人法、自然法、永恒法,成熟时期继续讨论“政体”、“法治”问题且赋予其新的涵义,还提出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分权”等问题,多元化时期,提出了自由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等宪法观念,所有这些宪法观念对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治的具体内涵固然会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但却存在着一些共通的、较为恒定的内在质素 :至上性、合理性、自由性、民主性、约权性、平等性、保障性和道德性。这些内在质素表征着法治社会的本质属性 ,体现了法治社会的客观要求 ,为我们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治优于人治,美德政治理论,城邦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洛障论则包括:城邦“人”的悖论、城邦正义悖论、理想城邦的封闭式发展。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集中在国家政体制度、政治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依法治国、社会稳定、社群政治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将政体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共和政体(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划分的标准有着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经典的政体分类法——数量标准法的痕迹,亦具有自己本身的价值。今天,我们的制度建设不仅应更加理性,对政体背后生存土壤的问题、法治核心等问题做出探究,更应回归理论与实践统一、合适完整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0.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将政体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共和政体(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划分的标准有着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经典的政体分类法——数量标准法的痕迹,亦具有自己本身的价值。今天,我们的制度建设不仅应更加理性,对政体背后生存土壤的问题、法治核心等问题做出探究,更应回归理论与实践统一、合适完整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1.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遵循的一项法治原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对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通过对古希腊诸多政体形式的具体考察,对法治的定义、对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对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力量制约对于法治的重要性进行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对这些法治思想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于中国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法制建设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与精神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 ,法治是文明社会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以摆脱任何偶然性、任意性和特权 ,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良性运行中 ,形成一种高度稳定有序的秩序和状态的必然要求和历史性选择 ,是社会文明 ,特别是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 ,法治不仅以社会正义为底蕴 ,体现、反映一定的伦理价值取向和要求 ,本身就蕴含着文明属性 ;而且 ,又以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推动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以自身的制度特征昭示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模式。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代表…  相似文献   

14.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的政体思想直接影响着日本近代政治体制。伊藤博文最高的政治理念是在日本建立举国一致、具有高度权威的、近代天皇制中央集权体制。而且 ,他还能依据变化了的客观现实 ,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在日本实现了宪政、政党政治。从而使日本的政治体制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日本社会。伊藤博文的政体思想显示出温和的进步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 ,同时他又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者 ,军权在他的政体思想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乃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题之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展现中国特质的现代化法治新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蕴涵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积淀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法律文明的深厚文化沃土。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6.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司法工作是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吸收了前苏联司法制度、大陆法系司法制度、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精华,在司法的政治性、人民性、社会性等方面与传统的司法制度相比都有了许多新发展,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具有许多新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司法工作是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吸收了前苏联司法制度、大陆法系司法制度、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精华,在司法的政治性、人民性、社会性等方面与传统的司法制度相比都有了许多新发展,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具有许多新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法治观念核心素养是中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法治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也关系着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巧提法治味、时政味、人文味,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19.
信访制度的救济职能与法治进程所要求的司法存在着相互冲突抵消。从两者存在所依附的经济基础及其成长所需要的政治思想的土壤方面考虑,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以民主法治为首要内涵的社会,在这样的土壤上就不能移植萌芽于自然经济成型发展于计划经济以专制集权的人治为基础的信访制度。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是司法优先的社会,信访救济与法治及司法的先天性冲突,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信访救济职能应予消解。  相似文献   

20.
和谐法治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需要法治和谐,和谐法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法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种民主法治教育、公平正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充满活力的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和谐法治以法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对大学生的行为观、道德观、学习观、职业观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培养大学生的务实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