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昌航空大学有一贯重视思政课建设的好传统,历届党委书记都亲自担任思政课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的组长,思政课教育教学一直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是江西省两轮思政课改革的唯一试点单位,2003年该校再次被确立为全省高校思  相似文献   

2.
思政教育是高校为广大学生培根铸魂的基础工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随着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思政课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大思政”视角下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分析了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提升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成效,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当其冲。充分吸收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着力布局思政课全新课程群、培育思政课课堂新形态、形塑思政课教材新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着力点。立足“大思政课”建设全局、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格局,直面高校思政课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既有改革困境的破解之道,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MR+党史学习”智慧基地建设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MR)赋能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实现思政课“师生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互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创新实践。“MR+党史学习”智慧基地建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重大。MR技术赋能思政教学势在必行,高校思政课应用MR技术空间巨大。但建成统一的教学标准、使用制度、评价机制、后勤保障和信息反馈等配套机制任重而道远,从智慧基地建设到课堂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支持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蓬勃发展、巩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防火墙”、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效能的需要。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指导文件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教学模式缺乏现代性、教师队伍缺乏国际视野等困境。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规范和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置、优化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协同。  相似文献   

6.
杨辉 《上海教育》2024,(7):34-35
<正>思政课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作为全国“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遴选部分区、高校建设“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重点试验区(校),逐渐建立起区域统筹推进机制,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的“上海方案”。上海师范大学与徐汇区进行联合试点,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牵引,聚焦整体试验区建设目标,聚力馆校合作课程建设,集中突破区域资源与思政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屏障,并在全国范围内创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理论平台、教学平台及其他综合性“大思政课”平台,为全国“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着独特的“上海师范大学-徐汇区”经验。  相似文献   

7.
以近10年知网收录的篇名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所有中文文章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近10年来,学界对此主题研究成果多,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热点集中在“课程建设促进教改实效”方面,研究主题主要是“时代背景、教育主体、教学模式”。根据图谱分析,近期运用新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以新时代视角审视思政课课程建设、融合各类资源进思政课是研究趋势。针对现有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基础性理论研究、把握好内容守正与方法创新的关系、协调好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龙坡涛 《天中学刊》2023,(6):139-141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与重点,课堂教学是高校“金课”建设的主阵地。针对当前“金课”建设中存在的建设意识不足、学生主体地位彰显不足、课程思政融入不足等问题,普通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强化“金课”建设意识、完善制度、加强课程思政等方式持续推进“金课”建设。  相似文献   

9.
加强以思政课为核心和先导,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改革回应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在于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宏大叙事与启明心智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实现,需重点促进管理协同、学科协同、创新协同。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需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和话语力度等现实向度着手,在“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全面深化:理论原理类课程有机整合、理论发展类课程与时俱进、理论运用类课程融合重构;不同学段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的整体性建设中,共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深层动力,教材建设是重要一环,师资队伍是建设关键。新时代思政课的整体性建设提质升级,体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林学斌 《黑河学院学报》2023,(3):117-119+135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重要通识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思政课程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纽扣”。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要精准把握时代定位与构建价值,以问题导向、逻辑导向、典型导向、行为导向“四维”维度,打造“事、课、学、思、用”五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丰富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实效,深挖思政课程育人元素,切实改进思政课程教学,全力推向高校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协同思政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有效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杨蕾 《高教论坛》2022,(12):5-8+14
对高校思政“金课”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课程论和方法论层面上,思政“金课”的衡量标准必须反映思政课建设的自身特点。高校思政“金课”的衡量标准主要有政治性、思辨性、创新性、亲和性和批判性。五维标准为深化高校思政“金课”建设提供了基本指导。  相似文献   

14.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涵,以厘清其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从政治引领、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三个层面,剖析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关系。探讨“同向同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根源,力图从内在导向契合互融、育人理念相辅相成、育人队伍着力点解释解决相关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路径,以实践促进改革,用改革完善育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导向,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深层融入思政元素,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指标,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阐释了“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内涵,探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思政课程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现实诉求,辨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阻滞因素是全员育人环境不理想、教师和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并探索提出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多维路径:重构“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课程内容;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效应;建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课形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内生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显现于社会公众与高校思政课的互动之中。由于人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囿于“科学的规定判断”之迷思,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性易引起课程形象的“马赫带”效应,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存问题消解了公众的评判理性,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仍然任重道远。因此,要处理好政治实践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主流价值观教育和自主生成的关系、课程建设内生动力和外驱动力的关系,增强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的认知认同。  相似文献   

18.
“双高计划”项目大幅提升了高职院校大思政“金课”建设的质量。江苏89所高职院校在此背景下发挥所在区域产业(行业)优势,立足“三教改革”,从构建思政课格局、打造教学团队、深化教学内容、贯通教学方法、编写校本教材、简化考试方法等六方面建设大思政“金课”,实现思政“金课”与课程思政融合创生,提升“三全育人”创新实践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黄建 《河南教育》2023,(1):44-45
“大思政课”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建好“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是理解“大思政课”的四个层面。建设“大思政课”,“大师资”是关键。创新教研活动载体、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建设、通过团队学习提升综合能力,是构建“大师资”体系、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