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主体间性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为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出发,分析了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提出了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学生在互为主体中平等对话,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与学生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代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价值消解是对传统价值的异化。主体间性教育扬弃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我-你”主体间的沟通、融合。高校部分学生把崇高消解为低俗、把美好异化为恶意、把真实想像成伪装的倾向消解了教育者的初衷,凸显主客二分模式,折射出高校主体间性教育的缺失。本文旨在重申主体间性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并对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提出可行性重构意见。  相似文献   

4.
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成、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是内含于生命教育和主体间性教育之中.由于非生命化课堂教学缺乏内在的生命智慧和谐而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生命化课堂教学是变革现实的教学内容价值取向、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紧跟生命教育和主体间性教育的步伐和追求教学生命意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郑引 《文教资料》2009,(6):181-182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内在统一性.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共生共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探讨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自我价值的新建构及其彰显.  相似文献   

6.
论主体间性教育与教师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谦 《成人教育》2004,(11):31-32
主体间性教育认为教育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主体间性教育并非是主体性教育的对立或 超越,而是补充。主体间性教育并不否定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自主性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必须依赖于现代主体性教育理念。要坚持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原则,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倡导客体实践活动的内化,发展主体的个性,重视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激发主体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高校教育的内在必然属性,信息素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客观求。传统“主体-客体”模式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造成其主体地位丧失。主体间性视角下将学生从传统“主体-客体”模式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贯彻主体间性思想,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应坚持人本准则、主体间性准则、指导性准则、全面发展准则。  相似文献   

9.
康伟 《教育科学》2005,21(5):5-8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问题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是哲学学理的逻辑必然,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终极理念,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实和未来教育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要根据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树立平等、对话、交流、合作的教学观,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出现指向泛化、方法低效和滞后现象。这主要源于市场化、全球化及信息时代的冲击,引致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困境。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性特点,加强面向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着眼现代技术的教育方法扩展,促进主体间性的互动思维方法开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主体间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哲学探讨的焦点之一。现今,随着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借助于主体间性,为职业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化育人是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当前,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文化育人面临文化冲突、文化歧视、文化单向输出等现实挑战。文化间性为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文化育人提供了相应借鉴。在文化间性视域下,我国高校应确立文化间性的育人理念、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文化育人能力、推进中外学生交流互鉴、打造中国文化体验基地等作为来华留学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代教育观念的进步,建立在主体性理论框架之下的近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弊端,而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对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如何激励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一直是一个令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而如果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就能找到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职业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面临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德育工作创新乏力、学生忽视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认为可以通过营造氛围加强社会大环境的引导作用、发挥家庭小环境的支持作用、彰显学校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努力实现职业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信仰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于信仰教育效果的强弱至关重要,课题组选取天津市高校教育者群体为研究个案,探索信仰教育主体能动性与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现实困境之间的相关性。调查发现信仰教育主体对大学生的印象、自我印象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管理是以被管理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物,体现的是主-客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体现的是主-主关系。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新的对话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廉政教育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部分大学生认为廉政教育与其无关,对廉政文化进校园作用存在片面化、简单化认识。以马克思"生活决定论"为指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作用,加强师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廉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