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朝留下的数量众多的石刻文字,是学习魏碑书法的取法对象.这些作品,由于时间跨度、地域差异以及书手的层次性,使其在书法上表现出风格多样、水平参差的特征.作为初学书法的朋友,我们建议选择法度相对完备、风格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临摹对象;具备一定基础后,再选择个性较强的作品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第十二讲:收放
  收放,是指书法创作中外张与内敛的辩证关系。首先,收放是一种哲学。古人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生活之中须讲究张弛之道,不惟书法,事事皆然。张弛之道,反映在书法中,即收放之理。纵而不敛,如子路未见孔子时,斯文不足;敛而不放,缩手缩脚,气概全无。贵在收放自如,泰然自若,既合于规矩,又发乎性情。“发乎情,止乎礼”,是也。发乎情,指作品之气格风神,是个性与情思;止乎礼,指不逾规矩方圆,是法度与理路。没有法度的情思是野狐禅,缺少情思的法度何异僵尸?  相似文献   

3.
宋代书法家有意识地避开唐代大师所创造的完美法度之高峰,另辟蹊径,建构尚意书风,黄山谷便是其中一位不遗余力者。他在书法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书法温和蕴藉的规范,大胆追求新奇险绝,甚至时违传统书法创作之大忌于不顾,以势取胜,突出不和谐因素,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为建构宋代尚意书风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唐“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树立书法艺术法度,并通过法度反映书法艺术规律,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寻求文化传播等规则的过程与结果。并且随着发展,逐渐成为后人的一种普遍认同。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法的确立,初唐、盛唐与晚唐书法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这一过程中,唐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因素为书法的尚法提供了条件。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更是直接受到同时代书法理论的滋养与促进。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的认识方式而作用于其它艺术,还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与仿效的范本。现代中国书坛仍然需要唐人崇尚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胡洁 《江苏教育》2022,(29):47-50
信息化时代,汉字的使用、书写工具、信息传递手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书法的观念理解、书写表达和学习方法也发生了一定改变,从而导致小学书法教育教学中新问题的出现。但是,书法教育的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血脉、培育学生个性品质、涵养学生艺术情操等意义是人们一致认同的,在新技术与教育紧密而高速融合发展的今天,书法教育借此东风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运用技术机制激发书法学习兴趣、开拓书法学习方法,与时俱进,将现代技术与传统书法进行创新整合,为教师的高效教学和个性课堂提供契机,为学生高雅艺术学习和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和媒介,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传达书写者的个性、情感、观念、思想的造型艺术。在参加一些儿童书法展赛的评审中,我们能够看到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经典碑帖的全力模仿,从气象万千的秦汉碑碣到法度森严的"欧颜柳赵",从方俊奇出的北魏书法到潇洒遒美的文人行草,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的成人书法世界。儿童最可宝贵、鲜活的童真童趣在其中几不可见。那么,当我们在谈论"儿童书法"的时候,究竟是在谈论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张世杰 《青海教育》2006,(12):35-36
一、书法与人品学习书法,大多数人从楷书学起,楷书具有平正和美、峻严方饰、秀朗细挺、浑厚圆劲、法度森严、方圆规矩等特点。学习楷书,一笔一画不能离谱,所谓差之一毫,失之千里。学习楷书,最为严肃、严谨、认真、一丝不苟,长期以往也就形成了人品的端正、严格。对事对人公正公  相似文献   

8.
<正>题目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书法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其《用笔论》中对书法有过这样的论述:“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这里的“法”有法度之意,即书写时的笔法和规则。书法创作要遵循法度,符合法度的作品才有审美的价值,才有可能成为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9.
湖湘书法观     
湖湘丰厚的文化土壤育成了湖湘历代书法大家,包括:欧阳询、怀素、李东阳、王夫之、陶汝鼐、何绍基、齐白石、毛泽东等。受楚地巫风的影响,湖湘书风形成了谨守法度,依循规则;诠释狂想,张扬个性;兼融碑贴,矢志图新的特点。并在湖湘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书法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王了望为明末清初陇上文坛、书坛的一位大家,然史载阙如。纵观其文学、书法创作,受明代中后期文艺思潮的影响较大,表现在文学创作上由追求心性自由到对传统风雅精神的回归,而其书法创作则正好相反,表现出早年注重法度意趣到晚年的个性张扬、奇崛烂漫的审美观的转变。这既是由文学、书法艺术内在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在明末清初的学风巨变中积极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