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江夏先生领衔主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是《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配套书。笔者已就《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中注释,译文里的词汇、语法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本文仍就《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中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同使用该书的广大师生商榷,亦就正于江夏先生。  相似文献   

2.
《岳阳楼记》课后注释“越明年”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年)。江夏教授认为,“越明年”是“经过了第二年”或“到了第三年”。(见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编著《文言文评点译释》)从范仲淹作记的时间看,“越明年”不是庆历五年,而是庆历六年。因此,我非常赞同江夏教授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文言文有些地方该注而未注,有些资料注而未尽恰当,这就影响了师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试作一些补充和商榷。《〈指南录〉后序》“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其中的“为”教材未注,江苏的配套练习释为判断动词“是”,为落实而落实;江夏等《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解作“将”,显得累赘(不言将而将要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5.
《岳阳楼记》“其必曰”,初语五册课本译为“那一定要说”,江夏等编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他们一定会说”。对这两说,唐德甫同志在其《“其必曰”的“其”究竟如何解释》一文(《语文知识》92年第7期)均予以否定。唐文先说明“其”不可作全句的主语(对此本文不作讨论),然后写道:(“其”)能否作定语呢?也就是说把它讲成指示代词“那”,也不  相似文献   

6.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对“齿危”的理解,我见到的有这样几种:《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等编)中译为:“牙齿松了”、《文言文释译》(鸡西市教育学院编)中译为“牙齿松动”。《新编高中古文注译评析》(三秦出版社,主编侯良瑷)中译为“牙齿已松动”。《高六册语文参考》(人教社语文二室编,1988年第2版)中译为“牙齿动摇”。对于这些理解,我认为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质疑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有一些瑕疵:一些词语注释存在解释简单、含义笼统含混的情况,甚至有些个别的注释还有望文生义与今意强解的现象,有些释义错误或者该释未释。这一系列的注释问题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了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童区寄传》中有句:“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对其中“大府”的指称,课本注为:“指州的上级官府”,而统编教参译文中则作“府官”.一指“官府”,一指“官员”,孰是孰非?参考《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则释曰“管辖几个州的官府叫大府”,而在译文中则原文保留“大府”.如此看来,“大府”也就是指地方行政区划“府”的官署名,与课本注释稍近.笔  相似文献   

10.
湖北大学古典文学学科,是湖北省属高佼的重点学科之一,由江夏副教授与本学科肖毅教授等撰著的经过不断修订加工,最后又于1991年由两位教授执笔作了全面修改删补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是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的一直为广大读者同声赞美的好书。此书从最初出版至今8年之间,累计印数已达332万余册,它不仅是一些地区的高中生“人手一册”的“补充教材”,而且已成为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枕中秘籍”,还有不少大学生为了过好“文言文”这一关,正要通过这本书来“补课”。而广大的干部、科技人员和社会人士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素养,提高对古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并克服文言文“不好懂,不易学”的障碍,以利于发掘我国浩如烟海的科技史的宝藏,这也需要以本书  相似文献   

11.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傅正谷先生《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一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后较有影响,但该书对所选诗作中的一些词语的注释,多有不够准确之处,本文从中选出十二个词语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13.
对此句的注释和翻译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从未统一。杨伯峻的《论语注释》,王力的《古代汉语》注释:“铿尔:撞击声或曲终声。舍:放下。作:站起来。”新编语文课本,除对“铿尔”的注释含糊不清以外,其余注释也同上说。华工出版社、江夏编写《高中文言文评点注释》,及北京出版社《大学语文》等版本则注释为:“铿尔:曲终声。舍:放下。作:跪立。”可见,上述二种说法,除对“舍”注释成为“放下”是一致以外,其余的注释显然都是不同的。为什么长期以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注释一直存在着分歧,而不能统一呢?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本人以为:搞清瑟的形状构造和弹瑟的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都是一些传统篇目,这些篇目堪称经典,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教材选用这些文章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审美价值的。可为读者提供写作方法上的借鉴,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有些文章的注释不甚准确,甚至错误。这种错误可能是编者的疏漏。敝人不揣浅陋,试就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下同,不再注出)文言文中注释错误之处一一列出,以期方家指正。(1《)烛之武退秦师》(课本86页)注释(30)[又欲肆其西封]往西扩大边界。很明显课本把此句的“西”处理为状语成分,这种处…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用有大量的“其”字,分别兼有多 种词性,担当多种句子成分。而一些中学语文教参,如《高中文 言文评点译释》①、《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②等书,对《游》文中 “其”字的注释都不尽相同。例如: 入之愈深,其1进愈难,而其2见愈奇。 《评点译释》注作“其1:相当于‘则’;其2:相当于‘所’。”而 《对照注译》则释为“其1:那里,指示代词;其2:那,指示代 词。”为此,笔者分析了《游》文中所有有“其”的句子,对 “其”在句中的词性、释义及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游褒禅山记》共有“其…  相似文献   

16.
对《六国论》中的“积威”一词,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未予注释,一般参考书有两种释义,如杭州大学编著的《高中古代诗文助读》将其解为“积久的威势”,江夏、肖毅等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将其解为“蓄积的力量”。我认为这两种释义均不确切。从词义的演变来看,“积”有“积聚”之义,由此可引申为“多”。《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汉书·食货志下》:“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于此!”颜师古注:“积,多也。”“积威”即多威,又可引申为强威。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经过考验的传统篇目,其注释也经历过千锤百炼。目前新教材中选入的一些篇目,编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便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的注释中仍有一些疏漏和失误。课文中的注音错误大致有以下两大类:一、由于被注音字在古代是多音多义字,但演变到现代已不是多音字,或即使是多音字但古今词义已发生变化,今人却以现代义理解之,结果读音也因此错误。例一、“吾尝而望之,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课本注:(qì),提起脚后跟。按:当“提起脚后跟”义讲时,注音应为qǐ…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其注释曾经千锤百炼,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因此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但由于包括排版校对在内的诸多因素,其注释也有疏漏、失误或不尽完善之处,需加订正或补充。笔者不揣谫陋,对新编高中双册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2版)中的文言文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翻阅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及一些参考书,发现有个别语语编者在注释中写上“意思不清”之类的话,这大概就是存疑注释了。另外,还发现一些词语的注释不甚准确以至有明显错误的。对这些注释我统称之为“疑误注释”。下面就这些注释作一些辨析。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五册所选《孟子二章》有些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本和教参的注释翻译又不尽正确,目前通行的有代表性的古文选本也说法不一,教学中照搬,容易出错。一、行拂乱其所为①《语文》注解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②《教参》的翻译是:“使他所做的事受到挫折。”③《孟子译注》(杨伯峻) 则意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④《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版)注解为:“行,名词作状语,译为用行动。”翻译作:“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落实字词,细审文意,我觉得以上注释均不正确。②③说把“所为”译作“所做的事”、“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